广西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陆光成指出,有研究表明,孩子挑食、偏食,疾病因素只占9%,非疾病因素占到了86%。这些非疾病因素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等等。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营养学教授马力平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身体健康依赖于父母正常合理的喂养方法,孩子营养不均衡,家长要负很大责任。
现象一 大人饮食习惯“传染”给孩子
妈妈:“宝贝,来,喝点骨头汤。”
孩子:“不喝!我要吃爸爸的花生米!”
妈妈:“乖,花生米不好吃,苦苦的。来,我们喝甜甜的汤好不好?”
孩子:“爸爸从来不喝骨头汤,我也不要喝骨头汤!”
分析:马力平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经常会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孩子其实起先对食物是没有概念的,可能父母对一些食物的好恶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各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比如一个家庭里,妈妈不爱吃猪肝、爸爸不吃青菜,奶奶从来不买鱼,那这家的小孩就可能把三个大人的这些饮食习惯都学会了,也变得不爱吃猪肝、青菜和鱼。这样一来,孩子的营养均衡被破坏了,需要的营养供给得不到保证,生长发育就会受到负面影响。”马力平举例说。
对策:面对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均衡饮食的榜样,同时还要让幼儿吃多样化的食物,来增加孩子对食物的新鲜感。陆光成指出,家长在吃饭时,不应在孩子面前谈论其对食物的喜好,应灌输给孩子什么食物都必须吃的概念,不能让孩子认为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
“如果孩子不爱吃某样食物,家长首先要仔细耐心地询问原因,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吃,然后再做调整。如果单纯是不喜欢那道菜的颜色、味道、烹饪的方式,家长可以跟孩子解释这道菜的营养价值在哪里,吃了有什么好处,不吃又有什么坏处。如果孩子觉得菜不合胃口,家长就要注意改进烹调方式,引起孩子对某种食物的兴趣。“孩子虽然小,但家长只要把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告诉孩子,孩子是乐于明白和接受的。另外,家长沟通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家长抱以乐于倾听的友好态度,孩子也会更乐意配合。”
马力平说,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大人以身作则先吃,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原先不接受的食物。
现象二 进食环境不好
妈妈:“吃饱了?才吃这么一点?再吃一点……吃呀,吃呀,你才吃一点怎么行?……你吃不吃?到底吃不吃?不吃你哪都别想去!”
分析:陆光成谈到,孩子在吃饭时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如果孩子进食时的环境差,比如边吃边玩、家长逗弄等,都有可能影响孩子进食的注意力。有些家长甚至把餐桌当成了训斥台——在吃饭时一一列举孩子一天犯下的错误,这样不仅降低了孩子进食的兴趣,还会影响消化和吸收。
对策:陆光成建议,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用餐环境,并有固定的场所、桌椅及专用餐具,尽量不要允许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饭边玩等。这些习惯都会分散用餐的注意力,同时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影响孩子对食物的吸收。
另外,家长要注意避免在吃饭时训斥或责备孩子,例如一直催促孩子吃快点或是用说教的方式责备孩子,而要让孩子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接受进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