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假想朋友”
在孩子2岁~5岁的时候,许多父母因为他们的孩子无中生有地制造了一些想象中的朋友,而备感困惑和担忧:难道孩子分不清真人和虚幻的人吗?孩子怎么会对着空气说话?怎么总是喜欢凭空想象出一个人来?总是和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朋友”玩,对他的成长是否有利呢?这些“假想朋友”可能还包括一只小狗、一只小猫,一个玩具娃娃,甚至是一个看不见的小精灵。
假想朋友不仅是个理想的玩伴,同时还扮演另外的角色:一个拥有超能力的保护神,一个做错事时的替罪羊,一个社交能力的练习者,一个对抗愤怒、恐惧和孤独的支持者。在5岁之前,约有六成孩子有过假想朋友,其中女孩通常早在2-3岁就拥有自己的“假想朋友”,而到5岁左右,“假想朋友”却在男孩中更为普遍。这可能与女孩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比男孩早发育有关。但一般来说,过了6岁,就像玩具一样,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对这个朋友丧失兴趣,最终把它遗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来看看他们的那些假想伙伴吧。
假想朋友1:做错事的替罪羊
星期天,妈妈正在厨房打扫卫生,就听见“轰”地一声脆响,奔出厨房就看见洋洋一脸无辜地站在满地碎片中,家里那只千辛万苦从景德镇运回来的青花瓷大花瓶从条案上摔下来,跌了个粉碎。还没等到妈妈质问他,洋洋就大声辩解:“不是我干的,是小花猫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撞翻的,妈妈,你不要骂它哦!”洋洋妈妈很不解:家里并没有养花猫,怎么一打碎东西,这个小“替罪羊”就跑出来顶罪了呢?
原来: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和批评,宝宝会虚构出这么一个朋友(有时候是人,有时候则可能是小动物)来顶罪。这个假想朋友可真是倒霉,一出场必是为了帮助宝宝摆脱困境,替他扛下所有的错事,承担所有的后果,这样宝宝就可以免受责罚。从积极意义上讲,这不是一件坏事,证明宝宝已经有了是非对错的概念,并且知道做错事要承担相应的惩罚。他正是因为担心爸妈发火而搬出小花猫救驾。
让假想朋友一起承担后果
有的妈妈一听宝宝推卸责任就更火了,大声责骂宝宝,要他承认“小花猫不存在,花瓶是宝宝打碎的,还撒慌就更是坏孩子。”拆穿小孩子的“谎言”会抽去宝宝仅有的安全感,以后孩子无意中再闯什么祸,就不会镇定地留在家里,而是可能跑出去,在妈妈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增加不安全因素。巧妙的办法是,让宝宝和他假想的朋友一起承担后果:“嗯,小花猫太不小心了,宝宝以后一定要提醒它,走路要小心,不要在房间里面乱跑撞翻条案和桌椅。”你还可以关切地问问他:“小花猫没有磕痛额角磕青腿吧?”要是宝宝满脸惭愧地说:“没有。”你就等于间接地问了孩子有没有事,也就可以放心了。
假想朋友2:宝宝的超能力保护神
也许是受动画片“哆啦A梦”的影响,两岁半的东东拥有了一只超能力的小狗,每当和小伙伴争抢玩具的时候,小狗就会出现:“敢抢我的玩具,我叫小狗把你变成木头人!”妈妈尝试与渐渐长大的东东分房睡,一开始东东不乐意,总是说他的小床低下有怪兽,一遍又一遍的让妈妈检查他的床底下,还非要妈妈攥着他的手才肯睡。自从他认为他受到小狗的庇护,他就肯一个人睡了,他对妈妈说:“我的小狗可厉害了,它的力气很大,一定能把藏在床下的怪物赶跑。”
原来: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势单力孤的时刻,会和小朋友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会被迫独处并与黑暗为伍,会经历打针和挂水的痛苦……怎样摆脱这些心有余悸的时刻呢?假想的保护神朋友出现了,他力大无穷,勇气可嘉,不惧欺侮,而且,完全听从宝宝的指挥,赤胆忠心。宝宝的这位朋友具有超能力,会象叮当猫或蝙蝠侠一样,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宝宝遇到困难的时候,被小伙伴欺负的时候,能够给他壮胆,并且帮他解决所有的困难。这类朋友的形象固定,长期存在并且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的出现,暗示着宝宝缺乏安全感。每当生活中出现强烈的情感波折时,比如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单或无助时,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这个保护神朋友的时候了。
容许假想朋友的存在
父母发现孩子凭空造出一个保护神朋友时不要紧张,要在忽视与关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最好作为旁观者来接受。你必须要孩子明确一点,你是无法看见他的那个小伙伴的,也听不见他们说话。容忍你的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这个事实,并不是要你把它当作一个家庭成员,要知道,这个玩伴只对你的孩子存在着。万一宝宝非要你专门在饭桌上给假想朋友安排一个座位,那不妨顺着他。你还可以对宝宝说:“知道你的小狗为什么这么厉害吗?因为它吃胡萝卜(花菜、羊肉、猪肝,总之是一切孩子抗拒吃的东西)呀!”
TIPS:假想的保护神也提醒爸爸妈妈,应该在宝宝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和宝宝一起分析原因,并且帮助他解决,让宝宝知道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都会陪在他身边。建立和宝宝之间的信任感,等到宝宝有困难就来寻求大人的帮助时,假想的保护神会自然就会从宝宝的生活中淡去。
假想朋友3::形影不离的游戏伙伴
周末,想开车带甜甜去郊外玩。临上车前,甜甜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带上我的好朋友惠惠一起去,好吗?”经得妈妈的同意以后,甜甜小大人一样对着空气嘱咐:“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妈妈哭笑不得,这孩子,怎么老要求大人像接纳真人一样接纳她的假想伙伴?无独有偶,3岁男孩大伟最近也经常带着虚拟的两个玩具兵玩打仗游戏,还给它们分别起名“大胖”和“小胖”。他自己呢,一会儿帮“大胖”,一会儿帮“小胖”,打起仗来口中念念有词的,一把塑胶手枪整天带在身上,晚上睡觉时,还让看不见的“大胖”和“小胖”站岗放哨。白天也经常对着玩具兵说话,谈一谈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好心情和坏心情,连吃零食都要先与玩具兵分享,好像这两个看不见的玩具兵成了他生活中真实的小伙伴似的。
原来:现实交往的匮乏是出现假想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创造出虚拟的游戏伙伴。有关专家发现,有假想朋友的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人的陪伴,这使得他们更加渴望拥有一个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可以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玩游戏。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便自己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好朋友。这表明这些幼儿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别担心,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儿玩得很好。他们在和其他幼儿游戏时,就不再带上他们的假想伙伴。另外,与智力方面缺乏创见的幼儿相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帮宝宝找到现实中得同龄伙伴
如果孩子性格内向敏感,显得比较孤单;或是附近缺乏玩伴,家长可以在社区网上征友,或与有孩子的同事联系,帮助他寻找一些真正的同龄伙伴。爸爸妈妈应该多带宝宝出去和同龄的小孩子一起玩,带他结识真实的朋友。等到宝宝有了自己要好的朋友,就不再需要“看不见”的朋友了。
假想朋友4:陌生环境的陪伴者
因为搬家,4岁的林林不但到了一个陌生的住宅区,转了幼儿园,原来相处很好的钟点工王阿姨也因为嫌远不来了,爸妈只好另请了庞阿姨料理家务并接送林林。庞阿姨跟林林妈反应说:这孩子老是跟空气里的某个伙伴讲话,听起来怪怕人的。“她以前有没有这个毛病?”“没有。”林林妈也忧心冲冲起来:“会不会因为搬家的缘故?”
原来:当孩子搬家或者转园,与熟悉的环境和小朋友分离时,孩子可能臆想出一个伙伴,可以陪伴他,消除他的孤独感,这是正常的、健康的,不是一种病态现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时,拥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是重要的,也是富于创造性的。这个朋友会在情感上和实际问题上给予孩子大量的帮助,这些帮助有时是孩子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它对孩子的情感健康有好处,能帮助他度过上幼儿园或中途转园的适应期。这个假想的伙伴还可以帮助他与家中的新成员,比如这个例子里的新钟点工庞阿姨和平共处。和一个想象中的玩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断尝试新的语言和社会交往技巧,是一种用来减轻孩子内心孤独感受的好办法。比如林林妈就观察到,孩子在和假想伙伴的交往中,她的扮演对象是跳跃的。一会要扮演那个朋友,一会又要做回自己,她也可以扮演胆大乐观的自己和胆小怯懦的自己,说服自己去适应新环境。通过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地扮演和转换,孩子最终会学会换位思考和自我说服,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不动声色帮宝宝熟悉新环境
家中宝宝正在面临新环境时,妈妈要注意了,如果你家里出现了孩子的假想朋友,请尽量不要排斥这个假想朋友或者取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受到挫折和丢脸。你也无须过分关注那个孩子虚构出来的小伙伴,想象中的陪伴者对她来说是一种神秘的独享的快乐。可以不动声色地帮孩子熟悉搬家后的环境,通过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真实世界,交到新的好朋友,自然将她对假想朋友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