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天天气炎热,但老师与家长、孩子直接的沟通还是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到下午两点,整个会议室已座无虚席。“现在每家都一个孩子,由于爷爷奶奶过于宠爱,现在对孩子任性很难管教了。”一位家长在课堂上发愁地说。
一、父母常生气孩子身心有影响
本次主讲人滕婧老师说,由于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容易冲动,小则骂之,大则打之。父母生气、发怒,有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国外研究人员曾对一些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进行观察实验。他们让这些孩子在房间里和父母一起玩耍,同时让两个“托儿”在房间的另一头,先用正常的语调聊天,再用激烈的语调交谈。
当大人们用正常语调聊天时,孩子们依然投入地玩着游戏。可一旦听见有人激烈地对话,孩子们马上停止了说笑和游戏,有些惊恐地向争吵的人观望起来。
滕老师说,一般害怕是孩子们最先有的感觉。在父母面前,孩子是绝对的“弱者”。此外,面对父母的大喊大叫,孩子还会出现缺乏安全感、做事畏手畏脚、没法和父母更亲近、更深的负罪感、人际交往障碍、缺乏正确的行为模式等“后遗症”。
二、让自己不生气父母应改变观念
滕老师说,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首先学会的应该是如何避免自己生气。这主要在于转变观念和掌握方法两方面。
1、爱孩子,而非爱他的条件。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表现,但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本身,应减少多余的责备,当孩子面临处理不了的状况时,给他实用的帮扶和引导,别忙着否定他。
2、多赞美孩子,尤其是他的行为。赞美有一种神奇力量,滕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在她小学时,每次体育课上做仰卧起坐是最痛苦的事情。一次,老师对她说:“你是班里做仰卧起坐动作最优美的人。”回到家后,她想,姿势是最美的,如果再加上数量,那么就是完美了。于是,她每天都在家练习,最后竟然得了100分。
3、爱,要让孩子知道。滕老师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和选择,强势和想当然的爱,会让孩子无法接收。孩子无法理解这样的逻辑:爸妈之所以不让自己玩儿,并且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爱自己。
4、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分享的魔力是再小的快乐也能因为分享而广博,再大的痛苦也能因为分担而弱化。无论责任、快乐、荣誉、悲伤、压力、金钱……让孩子生活在真实世界里,学会担当和勇气,拥有信心和力量。
三、面对不同情况父母有办法不生气
滕婧老师说,生活中父母会因为很多事情而生气,但大多数责任还在于父母本身。
课堂上,滕老师列举了多个场景,并教了家长们一些不生气的办法。
1、怎样带孩子上街不生气?
逛街路线避开“诱惑”;提前告知购买物品的数量和价格范围;让孩子参与意见,以免走失;受到哭闹要挟,立刻带其离开;巧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2、怎样带孩子做客不生气?
访友前注重“系统培训”;每次做客前的铺垫工作;明确告知可做和不可做的事情;如有“状况”,保持风度及时表扬孩子做客时得体的行为;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当“主人”,换位思考。
3、怎样不为孩子看电视、上网生气?
看电视要有时间限制,把这个作为“家庭纲领”宣布执行;有选择地看电视,和孩子一起勾画节目预告;给孩子买有趣、优质的儿童读物,培养他阅读的习惯;鼓励孩子多和其他人接触、交朋友,让他感受到和人交往的快乐;把电脑放在公开的位置;父母最好学会使用电脑。
如果父母在孩子提不合理的建议时能进行合理控制和拒绝,就能让孩子分清哪是正当的要求,哪是不正当的要求。这样孩子的任性也会收敛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