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期望值过高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无能;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王蒙:我的家庭很民主、开放,我可以和孙子们打闹、玩乐,甚至相互嘲笑,但每当我试图对他们进行“教育”时,都以失败告终。
周国平:目前我们的教育功利色彩太浓,父母、老师强制、逼迫孩子去学习,又苦又累,而且越学越不会思考问题了。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
今天,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在北京举行首发式。这本书是刘墉写给自己15岁女儿的,却引来了王蒙、周国平等知名作家以及“知心姐姐”卢勤的热切关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书评会一开始立刻成了教育反思会。
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知心姐姐”卢勤深感目前“当父母的问题非常多”,她总结出孩子和成人世界的五大冲突:期望值过高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无能;爱的冲突,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度干预带给孩子交往冲突,孩子想逃避父母;对孩子过多指责带来的评价冲突,孩子没有成功感。
卢勤举了很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例子。怕孩子不会穿衣服,一位母亲给孩子的衣服编上号,让孩子每天按编号穿。有一天天气变凉了,孩子还按号码穿着单衣,结果患了感冒。妈妈直向他道歉。
“更令人心寒的是,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孩子,往往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一个妈妈对儿子说,我的钱给你存着,以后都给你。没想到儿子冷冷地说,那你以后少花钱,钱都是我的了。
卢勤感叹说:“现在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孩子的生长空间却越来越小;住房越来越大,孩子的心灵空间却越来越小;外在压力越来越大,孩子的内在动力却越来越小。”
卢勤的一番话引来强烈共鸣。“这书中写的很多事,我同样碰到过,当然,我面对的不是儿女,而是孙子辈了。”著名作家王蒙带着些许无奈的口吻说:“我的家庭很民主、开放,我可以和孙子们打闹、玩乐,甚至相互嘲笑,但每当我试图对他们进行‘教育’时,都以失败告终。”
研究尼采人生哲学的作家周国平说:“目前我们的教育功利色彩太浓,父母、老师强制、逼迫孩子去学习,又苦又累,把学习变成一件不快乐的事,而且越学越不会思考问题了。”
对每个人的发言,刘墉都侧过头,认真倾听。这些感叹与共鸣正缘于刘墉的新作所亮出的鲜明观点:孩子,你是你,坚持做你自己,靠自己去成功。
刘墉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享誉华文世界,目前已在中国大陆出版了60余种书,总发行量300多万册。在这本专为女儿写作的书中,刘墉以鲜活、质朴的语言和女儿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刘墉成功培育出一双儿女。儿子刘轩获得美国哈佛博士学位,已出版4本书。女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
刘墉称,“这本书是我新教育观下的产物,表面上它与传统教育一样,但潜在主张是自由教育、快乐教育”。
其实,大陆父母、教育者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失误他都遭遇过。刘墉的儿子比女儿大17岁。刘墉称对女儿的教育心得正是在对儿子教育失误修正后的补偿。
“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因此,现在面对女儿,刘墉会放手让女儿去做她想做的一切事:女儿可能夜里两三点了,还在洗澡、听音乐;可能即使考试没考好,依旧唱歌、拉小提琴。
“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世界首富和大导演?”刘墉时常自问。
还有:“我们为什么总逼孩子‘苦读’?而不让他们自己逼自己‘乐读’?”在美国,当女儿主动要求进入“草山音乐夏令营”接受苛刻严格的“魔鬼训练”时,刘墉深感欣慰,他对一双儿女说,你们做什么我都支持,因为我希望你们快乐,因为这样我也快乐。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份自由的心情,但在女儿成长的路上,也时时充满了父亲慈爱而郑重的忠告:谈到“9·11”噩梦,刘墉会说,面对打击,我们愈要坚强,因为眼泪使你看不清敌人,泪眼只能使你遭遇更致命的伤害;去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做公益的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我看到!”
5年里,刘墉用在大陆的版税捐建了26所希望小学。他说,今年圣诞节女儿会从美国首次来大陆,是为了帮助贵州一个失明女孩做眼角膜移植手术。“这让女儿感到很快乐”。“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孩子本身是有潜能和空间的,自由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功能就是发现、鼓励、引导孩子的成长。”周国平说。
刘墉希望让这本《靠自己去成功》透过自己的女儿,写给每个人的女儿看;透过自己,写给每位父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