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看来,迷茫之后不一定是成长,迷茫后要精准行动才有资格脱胎换骨。
我的迷茫值在毕业三年后达到巅峰,本职工作熟能生巧,周一到周五犹如调好程序的AI,起床、搭地铁、打卡、坐班、下班。
第一年不亦乐乎,第二年悠哉悠哉,第三年寝食难安……
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工作,明明知道每天单曲循环的任务没有了价值的养分,却依然用惯性的思维在轨道上苦苦坚持,因为惯性比改变舒服多了。
莫名的焦灼感让我不得不来一场灵魂拷问:难不成你就这样活到30岁?
我今年32岁,有点后怕如果当初在25岁时没有反思自己,用一百个为什么的精神质问自己,除了打工还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在一次员工培训课上,前辈说,我们每个人都该好好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人可以将自己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我以前只听说过公司如何打造名牌,从来没想过把自己活成一张名牌。
当有了要把自己活成一张名牌的心态,心里好像多了一束光,突然有了想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想法。
原来走出迷茫的第一步是,先认真地对待自己。
02:
准备大学毕业的表妹问我,她该留在国外工作或回国应聘外企还是听父母之言考事业单位。
我建议她该问问自己比别人优胜在哪里。
在国外学习多年,她的外语和交际能力很强,事业单位的考试系统以及需要应对的人情世故都是她的弱项,用一等马去赛人家的三等马更如鱼得水。
经营自己就要认识自己,深挖优点。
我自小写作能力比别人稍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想方设法突出特色和亮点:发出的邮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分明;打磨的方案结构合理、别具创意;会议PPT意简言赅、设计有趣、一目了然。
别人也许不了解你的潜力,但会通过你的作品断定你的素质,让别人对你的强项过目不忘,就是你的品牌力,锤炼自己在职场里的核心竞争力,用创业者的心态打工,就是把自己当品牌经营的思维。
励志书作者,特立独行的猫签约知名外企时,HR对她说,你的外语没母语好,要苦练外语。
可她的想法是,我的外语苦练一辈子也不会比别人母语好,倒不如用自己的中文优势占领高地。
从那一天起,每个下班后的夜晚,她都立刻打开电脑开始写作,2、3点睡觉,早上8点起床继续去上班。那时还没有微博微信,她就从博客写起,每天坚持1500字的输出,一点一点积累和表达自己。
后来,她的文章几乎都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博客的阅读量几个月冲刺100W,后期甚至每个月就能达到100W的新点击。
很快有出版社来邀请出书,很多媒体邀请开专栏,新书成了百万畅销,实现财务自由。
一个人的特长就是他的机遇。
快速成长的人,都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定位,付诸行动,人生的路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03:
我的好友是名护士,有次她跟我说,她帮病人吸痰的功力是全科室最好的(用仪器吸不是用嘴吸,不要误会),比她更资深的护士也没她吸得干净且令病人舒畅。
她在ICU科时,单位引进最新的仪器,她第一个学会并能与医生无缝对接,别的同事表示能跟她一起值班就像吃了定心丸,每次有突发状况,专业过硬的她都能临危不乱,高度配合医生把任务安全着陆。
她收到很多病人的感谢信,同事的认可,领导的欣赏,后来还有了晋升和出国培训的机会。
她对自己能力的总结是,别人做完一件事,做完了就做完了,但她会反思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别人下班就下班了,但她会研究最新的医学报告,总结临床案例。
在同一个岗位,有些人可以熠熠生辉,有些人却暗淡无光,得过且过,然后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做得没有成绩就心灰意冷想跳槽。
在本职工作上不认真钻研总结,而是眼高手低,什么事都做不好,即使打印资料、端茶倒水要做到极致也非易事。
迷茫混沌时,不妨遵循就近原则,把目所能及的任务出色完成,日积月累,也能成为职场佼佼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能把近忧都处理得好的人,远虑就更少一点。
04:
有次跟领导对谈,问,如何才能精准地找到人生方向。
领导说,他会用排除法,可能一时之间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但逐一排除不喜欢的,目标会逐一浮现。
杨绛先生28岁时被赏识,担任振华女中校长,这是一份厚职,可先生只担任一年就坚决辞职,理由是,她的意志是从事创作而不是做其他,后来她的剧本《称心如意》上演,而且很成功。
开挂的人生,能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我采访过的传记作家范海涛,31岁放弃在国内冉冉上升的事业去哥伦比亚大学读口述历史,徐小平劝她说,留在国内把握住事业机会,留学可以延迟实现,因为事业的窗口对于任何人来说,是一个醒了就难成的美梦。
可海涛还是决定倾听自己的声音,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全力以赴去留学。
寒冷的冬天,她坐在新东方水清校区的GRE辅导班上,混迹于年轻人的队伍中听课;身为数学白痴,她花了很多时间苦学数学;日以继夜地背红宝书,花了十个月背GRE,考了三次才愿望成真。
现在的范海涛是中国第一位拿到哥伦比亚口述历史学位的开山鼻祖,海涛工作室前途无可限量。
厉害的人也曾迷茫过,就像范海涛,究竟要在国内继续扩张事业还是要到国外修身储备自己,是听资深人士的建议还是听自己的声音,这些都是令人焦虑的选择。
可是无论是范海涛还是杨绛先生,他们都不是要过别人口中无比正确、取得世俗成功的人生,而是要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人生。
为了这个价值,他们锁定目标,孜孜不倦地行动,每一步都竭尽所能,精准提升,一步步做下去,之前的迷茫越来越变得清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人生路上要学会知行合一,以优秀的人为榜样,追问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做行动的规划。
逼问自己是痛苦的,但问清楚了就是无痛的状态甚至是兴奋的状态,恨不得按下快进键,早日进入行动派系列。
乔布斯有句话我很喜欢: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深以为然,倾听自己的声音,然后像没有包袱没有后盾一样地去行动,有的放矢地提升、精进,光明和前途会大概率地站在你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