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艾飞
有两个国外的导演,拍了一部引发热议的纪录片,叫《剩女》,记录了中国当前所谓“剩女”的现状。
我很讨厌“剩女”这个词,搞得好像人就跟剩饭剩菜一样,过了时间,就要遭到嫌弃。
可往往,一种说法广为流传,也在于它有着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这意识如顽疾,折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纪录片一开始,就是一场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对话,但足以令人窒息。
一个年长的女人问对面年轻的女律师:你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律师说:我希望他受过良好教育,懂得尊重女性,能分担一些家务吧。
年长的女人表情诧异的说道:
额额额额...你看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美女,而且年纪也很大了。
女律师不以为然:我年纪很大吗,我觉得是个正当好的年纪呀。
年长的女人更惊讶了,开始滔滔不绝的说:你觉得你现在的年纪在婚姻市场很合适吗?你自己觉得正当年都是自己觉得,是自欺欺人。如果你现在谈恋爱,到结婚起码一年吧?再怀孕,36岁生孩子,这已经很晚了......
女律师:假如我不生孩子呢。
年长女人: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女律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这个时候,年长的女人脸上一副“闻所未闻”的表情,说:你是想要男士接受你这样的想法?那你这到底是选择单身还是婚姻呢??我觉得你性格有点硬,还是应该柔一点。
听起来,这一对话简单平常,可言语中却包罗了中国千百年对女性的道德束缚,在这一道德准则下,那句“你应该柔一点”可以针对任何一个女性。
这里的“柔”并不是什么柔美,而是你要老实,听话。
在《剩女》里,一共记录了三位女性,一是上面这位女律师,从农村出来,一路奋斗到北京,做了律师;一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在广播电视台做播音;还有一个是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境没落的女老师。
她们仨都是别人口中的“剩女”,在周围的人看来,“剩女”最要紧的事,就是找个一起过日子的男人。
而所谓的周围人,“逼”的最紧的是父母。
比如,片中的女播音,她其实相处过几个男生,甚至后来都站上了相亲舞台,可就是过不了她妈那关,对男生要求很高。
由于从小她妈太强势,以至于问她找对象,妈妈的意见占多大比重,播音女孩说:百分之八九十......
片中,她也很挣扎,这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啊,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呢,而且爸妈的婚事当年就是她妈的妈决定的,现在看起来,爸爸一点也不幸福啊。
于是,她想好好跟妈妈聊一聊,让她老人家多尊重自己。
没想到,她妈当场大发雷霆,无比严肃的说:
我还要怎么对你,我从小给你上高级幼儿园,读好学校,给你买车,买房,你现在一点面子也不给我,把我说的一无是处。
很多中国父母就是这样,你跟她说东,她跟你扯西;你跟她谈心,她说你没心没肺。
在这样一种家庭气氛中,如果女播音自己冲不出来,那等待她的婚姻,自然就是由她妈口中这些为你好的“条件”来定。
相比而言,片中的女老师做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决定,因为家里条件不如前,自己年纪也大了,于是找了一个年龄比她小的男生结婚,尽管,对方农村出身的条件让她有点无所适从。
她在一年之内,接连完成了结婚、怀孕、辞职三件大事。
她妈肯定了她的选择,说:
这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咱也打破不了它,还是要走正常人的路。
在《剩女》这部纪录片中,播音女孩是一种“我不知该如何是好”的茫然,而女教师显得更成熟,是一种“怎么都是过”的认命,她两在这部片子的着墨不多,整部片子完全是女律师撑起来的。
一定意义上,这个女人让我肃然起敬。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女律师说:似乎女人到了一定年纪不结婚,任何人都可以来嘲笑你,我姐也这样,教她小孩说,这是你的光棍姨......
在场的朋友听完,火冒三丈,喊道这是什么狗屁家人。
但女律师制止了朋友,维护了家人,说:这是他们的忧虑,也是因我而起的,我想去解决这个忧虑。
事实上,女律师口中“他们的忧虑”,是比炮火还猛的。每一次,她回山东老家,全家的炮火都对准她的婚姻大事。
她爸说:
我是真愁你这个婚事啊,我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你,法律都规定二十几就结婚,你这三十多了还不结,想干嘛?
她妈说:你要上心啊,我又闹病了,你要是结了婚,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事了。
然后旁边的几个姐姐七嘴八舌的说:你这太少有了,太自私了,都不正常了。
其中有个姐姐攻势最猛,大声说道:
不结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你也不听听邻居都怎么议论的......
真的,这种炮火实在是太猛了,这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在戳你的心,就是猛士也很难扛住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到了网上猛于虎,回到家中蔫成猫的原因。
但女律师没有怂,虽然眼泪汪汪,还是回怼:你们说结婚有小孩就幸福了,我小时候就不幸福啊,而且,我现在这不也正让你们不幸福么!
当然,她和家庭已然是两种思考体系,在家人看来,她这是一种不懂事,强词夺理的表现。
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哪种情感,真正的爱不是纠结和沉浸其中的,那是投入的假象,爱应该如呼吸般自由。
显然,当下的中国儿女,大部分是没有这种自由的,而这并不都是父母的问题,因为他们也不曾享有这种自由,很多时候,都是某些意识,在指着人们的鼻子,教大家怎么做人。
在我看来,《剩女》可贵之处在于,它把人们围绕“剩女”这件事的复杂情感给呈现了出来,原本,这事,就不是一个个体谁对谁错的问题。
因此,在片中,女律师也一直在努力。
她不停的去相亲,跟不同的男生去聊天,有个男生对她说:我希望在家里,占主导地位。
还有一个男生跟她说:我已经过了恋爱的年纪,不太想细致的去恋爱了,只想结婚。
我想,女律师一直是心怀遇上“心仪男生”的美好期待的,因为片中还捕捉了几个她精心打扮,去酒店,去迪厅的场景,她始终在挣扎。
而后,她又说了一段话,你会感觉,这个女人,又不止是挣扎。
她说,“剩女”的这种状况,就跟以前中国女人要穿小脚鞋一样,可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梦想呢,我的脚太大了,就是穿不进去,穿进去,夹脚,疼......
她把人生的这种境遇比作是在大海里溺水,每天压力从四面八方涌过来,过得跟逃生一样,要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就算战胜了这种恐惧,也很不安,迎面是千军万马,而自己是一个人。
我很喜欢的卓别林70岁时,回顾自己一生,写了一首诗,叫《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开篇他就写道: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在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这叫做“真实”。
在《剩女》的末尾,律师女孩选择了去法国留学,在走的那天,家人万般不舍,爸爸回忆往事,说这些年她一直是自己的骄傲,临走前,在家门口点了一串鞭炮......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直到要分开,亲情才尽显其爱意的底色。
人就是人,指着别人说三道四喊“剩女”的,是自己脑子“病”了,还觉得对方有问题。
在《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说,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现实也是一样,我们可以为钱奋斗,为精神奋斗,但不用为这世间的偏见浪费一丁点时间。
在《剩女》中,有个场景很有意思,女律师跟一个男生相亲的时候,男生说自己想在家里占主导权,后来,这个男生谈到自己家里,说一开始也是爸爸占主导权,不过,后来妈妈挣得越来越多后,情况就变了......
这可真是可悲可笑啊。
而且,在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报告中,“剩女”就成为171个汉语新词语之一,一般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
在某种病态的意识中,如果没人去反思,去反抗,于是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
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将集体生存的冷酷行为文明化,从而牺牲个人保集体。
昨晚,我又重温了自己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就是山田洋次导演的《黄昏的清兵卫》。
清兵卫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清兵卫也是时代洪流中的一个泡沫,但我觉得这个男人无比的可爱。
他是个武士,在那个年代,武士精神有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最光荣的要么自杀,要么效忠。
但《黄昏的清兵卫》告诉大家,就按自己的方式活吧。
哪怕渺小如蚂蚁,也用心守护着自己的真,自己的爱,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