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一起会比一个人的时候过得更好。这才是婚姻存在的意义。
听说了一件令人咋舌的事件:
一个23岁的姑娘,被父母催婚,催得不是很耐烦,终于决定在某一天,和父母撂明白态度:“爸妈,我不结婚了。”
姑娘信奉“不婚主义”,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姑娘甚至去医院给自己上了节育环。意思很明了:我不打算结婚了,也不打算要小孩了。
正是这件事,让我开始关注到一个群体:不婚族。
不婚族以“不婚主义”为信仰,未必真的不结婚,但绝对不会因为年龄到了,或者为了繁衍后代,去结婚。如此婚姻,他们宁可不要。
在很多人眼里,不婚族,应该只是一个小群体,这只是偏见,其实,中国的不婚族,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01:
25岁,我决定不结婚了
前几天在广州听了一场演讲。
一个姑娘上台,开口说:“我今年25岁,年初时,向家里人摊牌:妈,我不结婚了。”
她说:“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
台下一篇哗然,25岁,如此年轻,完全可以多谈几场恋爱,完全有权力憧憬婚姻,却早早宣布自己不结婚。
“我谈过两场恋爱,都失败了。每一次都很认真,每一次都受伤很深。我不是想责怪,我渐渐,发现,两个在一起呆着,其实比一个人呆着,要累。”
“婚姻未必会带来一个懂你、理解与支持你的人,这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婚姻一定会让一个人插手你的生活,你得磨合,忍让,妥协。而我,讨厌这种感觉。一个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结婚啊,为什么给自己找不爽啊。”
“明明可以自由自在,多想不开,要来吃婚姻的苦。”
这就是不婚主义。
02:
不婚主义群体越来越多
作家艾小羊写过一篇文章,也是关于不婚主义。
琳达29岁时,回家过年,她对父母说,如果碰不到合适的,就不结婚了。结果被父母骂到半夜;
30岁时,她说,我不想结婚了,老爸叹息,老妈哭泣,大年三十,团圆饭都没吃好。
31岁时,她升职了,理直气壮,直截了当地对父母说:“我不结婚了。”
老爸老妈叹了口气,说,不结就不结吧。
这算父母开明的。
另外一个女孩,森雪,从北京回到东北工作,和一个父母觉得合适的男人,谈了恋爱。根本没有爱情基础,完全是为了满足父母要求。
“既然爹妈让我谈,那我就谈。”
谈了不久,不到半年,父母张罗着,要俩人结婚。森雪问男生:“你觉得我们合适吗?”男生说:“我无所谓,不都是女的着急结婚吗?”
森雪在那一瞬间,决定分手,决定不婚。和父母摊牌:“我不结婚了,如果你们接受不了,春节以后,我去上海。”
父母说:“你走吧,别在我们眼皮底下丢人。”
哪怕和父母决裂,也要不婚。
中国新闻周刊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人数301.7万对,与五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相比,下降了29.54%。这个下降幅度,非常大。
另外,不婚族在85前的群体中占比不足10%,但在85后和95后的占比分别达到了13%和18%。
这就是说,在未来,可能5个95后年轻人中,就有一个不婚族:不想结婚,也不想组建成家庭。
不婚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
03:
每个不婚者,都有可能千疮百孔的感情内心
你大概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或者就是你孩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迟迟不愿意结婚,或多或少,他们都有一点抗拒婚姻。
为什么会抗拒婚姻?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孩子身上,而很可能,在父母身上。
在那场演讲中,我遇到很多不婚主义者,其中一个女孩,聊起婚姻,她说:“我对婚姻一点都不期待,我觉得可怕。”
女孩聊起她的童年:
我不结婚的念头,从很小时,就开始了,一步一步,年龄增大,根深蒂固。
那时候,我爸工作忙,出差多。但一回家,就和我妈吵架,什么原因都有,有一次是因为我爸回家,中午下厨做饭,盐多放一些,菜很咸。
我妈就说了一句:“这是想着哪个女的去了?咸淡都分不清楚。”我爸当时就把碗筷摔了。
最后两个人吵来吵去,桌子都被掀翻,碗筷碎得一地都是。
我躲在房间里,偷偷哭,他们从不来不管我。每次一吵架,我妈就跑出去,我爸找到半夜才能找回来。往往那个时候,我就站在门口大哭不止。
后来,我就祈祷我爸不要回来了,一年回来一次就够了,我宁愿想他,也不希望他回来,两个人大吵大闹。
我一直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不离婚,每次见面都吵架,为什么不离,后来听说是奶奶在维系,可奶奶对妈妈不满,也经常拌嘴,我们家婆媳关系不好,也是很大问题。
而这一切,只要不结婚,好像都不会发生。
长大之后,越来越认为,婚姻是不必的。如果婚姻或者家庭,意味着争吵,复杂,琐事,暴力,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成家?
有自己的事业,为什么要让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
这大概是很多不婚族的想法,从小在一段不幸的婚姻阴影下,把婚姻和暴力、争吵、琐事、复杂等同起来。
04:
前些年听过一场演讲,也是关于婚姻,有一段话,记忆非常深刻:
“你们当中有些人,已婚,或者未婚。可是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婚姻于你们而言,究竟是什么?”
“是一项任务?完成了,对父母有所交代?是为了繁殖下一代,奉子成婚?还是追随大流,到年龄了,大家都结婚,我也要结婚?”
“亦或是,因为你爱一个人?遇见她/他,你不想再一个人,觉得婚姻能带来对生活更多好奇心与激情。”
我想起知乎上一个问题:“你们结婚后,生活更好了,还是更烂了?”
行为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在离猩猩较远的位置上摆放它们喜欢的食物,并不断增加重量,当食物重量增加到一只猩猩无法搬动时,他们就会寻求另一位猩猩加盟,合作搬食物。
这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婚姻: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收益,大于一个人时,婚姻就会存在;如果你的伴侣没能为你遮风挡雨,反而他本身就是风雨,婚后生活更糟糕,那为什么要结婚呢?
换句话说,婚姻存在的前提是:婚姻带来收益,大于风险和损失,才可能结婚。
再说得更通俗,两个人在一起会比一个人的时候过得更好。这才是婚姻存在的意义。
我想起几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女性“反加班”运动在上海铺开,活动名字叫“孤独沙发”,在沙发上等你到深夜想一起睡,可到头来,还是只有我一个人:
40位妈妈举着牌子,把心里话吐露出来:
“做了一桌子你爱吃的菜,只有我一个人吃。”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这个家早就散了。”
“每天晚上最大的奢望,就是闭眼前能见到你。”
“我不是嫁给你,只是嫁给了孤独。”
我相信,这些话,不只他们想说,很多已婚人士,都想说,但没说。
一则台湾广告,丈夫去饭局,喝酒喝到凌晨,电话打不通,联系不上,女儿发烧了,妻子急得团团转,最后大半夜一个人,费尽心力,把女儿弄到医院,打完点滴,再背回来。
丈夫喝得醉醺醺回家,妻子突然崩溃,嚎啕大哭:“是谁说要替我遮风挡雨的,结果你却是我最大的风雨。”
这是不婚族的另一种想法:一个人活得好好的,多想不开,去结婚?到头来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另外一个人。婚姻收益为负。
05:
不结婚,是认真的
我之所以对不婚族进行分析,是想告诉大家:
第一,不结婚,是认真的。
如果你身边年轻人,甚至就是你的孩子,对你说,我不打算结婚了。这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赌气,他们可能真这么想。
不结婚,也不是个例,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婚,越来越多不婚者,在很年轻时,就决定不婚。
第二,对孩子,不要逼婚、催婚
不婚者,要么是有童年阴影,把婚姻等同于争吵、暴力;要么是没有遇到觉得结婚后,会让生活更好的人。
逼婚、催婚,在父母看来,是希望孩子早点结婚,安定下来,“我是为了你好”。
而实际情况,是把孩子往深渊里推。
一个对婚姻有童年阴影的人,逼着她/他去结婚,岂不是让他从阴影中走出来,又跨入另外一个巨大的阴影。
一个认为婚姻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人,逼着她/他去结婚,岂不是把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打破,然后往泥淖里推。
你以为的“我是为你好”,可能真的未必是为孩子好。
第三,不婚者对婚姻更忠诚
不婚主义不代表一种流行思潮,恰恰相反,它代表保守,对自己忠诚,对婚姻也忠诚。
我见过太多人结婚,并非因为相爱,或是为了父母命令,或者是因为到年龄了要结婚,匆匆找一个人,结婚,成家,生子。
却在婚后暴露各种问题,争吵不断,算计不停,同床异梦,本是至亲,变成仇人。
也苦了孩子,生了下来,没有带给他温暖和爱,反而是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如果不想结婚,或者没做好结婚打算,即使父母再催,即使年龄再大,也可以不结。
这不是固执,不是油盐不进,这是忠诚,对己忠诚,对爱情忠诚。
过好这一生,就是最对的事情,最好的忠诚。
06:
不婚族大量存在,但不结婚婚很大可能会后悔
不婚族大量存在,这是一个事实。
但还有另外一个事实,你未必知道。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低欲望国家”,很早开始,不婚主义即在日本流行,越来越多人选择终身不婚。
一位做临终关怀的日本护士大津秀一,在亲耳听到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了一本书《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第15位就是:“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很多人年轻时觉得婚姻可有可无,一个人更自在。年纪大了却开始后悔,没有一个可以相互扶持的人。
尤其是到老了,独居一地,回首往事发现,竟没有一个人陪自己一同走过,纵然你有故事,却未必有人愿意听。这时,你就会无比后悔。
在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家尼尔也进行过一份类似的调查,采访500为100岁以上的老年人,问他们人生最大的遗憾。
超过18%的人表示,失去爱人,破坏夫妻关系,是此生最大之遗憾。
他们也许会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结婚,一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和爱人决裂,从此不相往来。如果当时我们各退一步,现在是不是老了,还能牵手走在夕阳下?”
两项调查类似,结果也类似。
我想说的是:不婚族的确大量存在,结婚与否是个人权利,可以结婚,也可以不婚,但如若终身不婚,大概率,到老了,你会后悔。
你会后悔没有一个人陪伴自己度过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是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你会后悔没有人听你的故事,与你共同回忆;
你会后悔没能组建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享受为人妻子,为人丈夫,为人父母亲的烦恼与乐趣;
最重要的是,你会后悔,即使到这么老了,无人牵挂你,也无人可供你牵挂。
07:
“妈,我不结婚了”妈妈的回复很感动
那个上了节育环的姑娘。
面对女儿近乎极端的行为,和很多母亲不一样,她妈妈并没有站出来教训女儿,而是先尊重她的选择。然后回头,熬了好几个个通宵,给女儿写了封长达万字的信,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女儿,结不结婚,当然,这是你的权利,作为妈妈,我尊重你。”
“可是我还是要和你说,如果可以,我希望你结婚,或者不结婚也罢,要找个自己爱的人,度过一生,而不要孤零零地,自己呆在这个世界上。”
“你要知道,人这一生,如果记忆里只有自己,如果生命中所有人都是你的过客,如果到老了,你只能孤独回忆,会很悲剧。许多曾经为了这样或者那样原因,拒绝结婚,爱人和被爱,到老了,他们大部分会后悔。”
“人生而孤独,所以我们要找人来一起温暖。会有悲伤,那就找个人一起来伤心;会有喜悦,那就找个人一起来分享。一个人,无论悲伤还是喜悦,都会是种无奈。”
“当然,你不要理解为结婚,是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是人生到达某个年龄必须完成的使命,都不是的。”
“结婚为了让爱,有个结果,没有结果的爱,是一种冲动;结婚是为了让你不必一个人,不必太强大,有人懂你的坚强,也有人知晓你的脆弱,你可以同时在一个面前展示成熟和幼稚,可以大哭大笑,多么有趣呀。”
“尽管你说,你不想结婚了,我还是希望你可以结婚。你未必要有个结婚证,但是女儿,你得有个家。”
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见,妈妈催婚最好的范例。
没有威胁,“你不结婚,就别叫我妈”;没有亲情绑架,“你不结婚,就是不孝”;没有恐吓,“你不结婚,别出门了,丢死人了”;没有控制,“你必须结婚,必须听你妈的”。
语气温柔而克制,通篇没有指责,只有商量和建议。如果父母都能以如此语气子女沟通,80%的障碍将会消失。
是的,即使看过很多不婚族例子之后,我也如这个母亲般,建议你结婚。
哪怕以后离婚,但也应该有一场婚姻。
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使命,只是很简单的,很纯粹的,希望你的爱情,有个结果,你人生路上,有个陪伴者。
而好的婚姻,大概如作家大斯所说:
“既确信你对我好,是我应得的。又明白你对我好,不是理所应当的。有能力给予,有底气接受,而且有心回馈。不是利益层面的等价交换,而是环保层面的循环再生。”
本期编辑 | 斧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