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上了《我家那闺女》,和闺蜜焦俊艳聊爱情、父母和孩子的问题。
讲的话不算新鲜:
一定要找一个彼此的真爱,不要因为别人“大龄剩女”之类的看法就病急乱投医。
女人有选择不生育的权利,也可以利用冻卵等方式,年纪大点朋友们一起住住养老院也是不错的晚年。
焦俊艳体谅父母的心情,她说:“我能理解我爸想的,就是比如有一天他们年纪大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能你有孩子了,他觉得孩子会是你最亲近的人,否则你就很孤单,因为现在大家也没有兄弟姐妹。”
papi酱马上接了一句:“孩子生出来是干这个的?”然后她说出了一个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
演播室的父亲都露出了无奈和无语的表情。
papi酱的理由是,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长的,这一生是和自己的伴侣一起过的,孩子和父母你都是只陪伴他们走一段路,剩下的路是他们自己去走的。
镜头切回,爸爸们的排行是这样的。
无一例外,他们都把孩子放在自己前面。
大张伟犀利吐槽:为什么不把伴侣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你们觉得伴侣不会离开,所以不那么重要?
爸爸们无言以对。
然后爸爸接着说,伴侣排在第三已经很靠前了。因为后面还有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学。
大老师又来一嘴:还有物业的兄弟,门口保安。
节目组很会找点,眼下两代人关于婚姻家庭最敏感的分歧,用两三分钟就呈现得一清二楚。
但我不觉得它是某种刻意引导的放大或者扭曲。
年轻人无一例外的赞同,和父亲们无一例外的反对,刚好说明,两代人在这些问题的想法上各自空前一致,彼此又截然对立。
我私心当然希望别人都把我放在第一位,但尚存的理智和受过的教育,让我立场坚定地站在papi酱这边。
因为始终做自己,是这个年代人际关系的第一铁律。
我们喜欢在爱情里扮演自己的形象大使。努力表现自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这无可厚非。但很辛苦地硬撑,甚至展现自己没有的特质,只为了换取对方的好感,一定不是长久之计,早晚有崩塌的一天。
如果我爱你,我希望爱的是那个真实的你,有优点也有缺点,却不害怕袒露;我们能够欣赏对方的好,也接受对方的不够好,松弛默契地共度一生。
和父母或者孩子相处也是一样。你可以因为具体的事迁就他们,但不可能为了满足他们对你的要求和幻想,就变成另外一个人。
不符合自己的人设,演不了一辈子,到头来他们还会不解甚至怪责:你当时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现在这样了?
一个成熟的爱人,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是贯穿一生的长跑,而不是在人生的某一段高光,然后分崩离析黯然退场。他应该内心自洽,不为了他人委屈自己,也始终考虑他人的感受。
我理解你,尊重你,顾虑你,也请你允许我按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你的爱。如果连爱都要成为一种被血缘包裹的强迫,一种让道德粉饰的压力,那这世上再没什么事情能抱以期望了。
要是不能做自己,给伴侣的爱,给孩子的爱,给父母的爱,都是暂时的,空泛的,早晚会变的。
那为什么在做自己之后,伴侣要放在孩子和父母之前呢?
papi讲的是时间上的关系:人和谁相处最久,谁就最重要。
我很认同。此外我还想讲一个角度:家庭构成。
家庭有所谓包括几代亲戚在内的大家庭,也有只是伴侣双方的家庭。
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是伴侣。没有亲戚、父母或子女,家庭依然在运转。但没有伴侣,这个家庭是无法长期稳定的。
通常我们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指一个成年人走出原来和父母共同构成的家庭,独立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在此之后,小家庭和大家庭如何共处,就会成为关键。
有些人无法摆脱原来家庭的影响,在新家庭中承担不了应有的责任。妈宝就是这样。
有些人无法接受新家庭的独立性,觉得你是我这个家庭里走出来的,现在我们同属一个大家庭,你还是得听我的。婆媳矛盾、催生催育就是这样。
这个矛盾的破局,要从澄清一个误区、承认一个真相开始:对每个人来说,自己都是最重要的。尽管自己会被他人排在后面,但不代表谁不爱我,或者我不重要了。
父母们之所以对年轻人把“自己和伴侣”排在前面不感冒乃至失望,很大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被忽视被抛弃了。
其实不然。把父母放在后面,不是不爱,更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用更稳定更持续的方式来爱他们。同时,希望父母把我们放在后面,也是想让父母不要把一辈子的价值都建立在我们的身上,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你是我的全部”是一种很可怕的压力,但父母辈却深信一生为孩子是天经地义,甚至以此为荣。这有时代原因,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
在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他们倾其所有把我们带大,这是一辈子都无法割舍的爱。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独立,他们也在慢慢变老,人生的路不可避免地往下走。
但衰弱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也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困境。
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我们更想给到的爱,是支持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老兄弟老姐妹们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诸如花鸟鱼虫摄影旅行。他们已经奉献得足够多了,是时候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这种自我的价值,不应该建立在“我是这么过的,我们这代人是这么过的,所以年轻人也要像我们一样”上面。
习惯付出,习惯给予,不是父母的问题,是他们爱的方式。但用这种方式来要求今天的年轻人,甚至把自己剩下的人生放在传递这样的观念、输出这样的压力上面,真的不值得,也没必要。
当然,我也反对一些年轻人的“伪独立”:想自己玩的时候,就对父母摆出“不要你管”的姿态;等碰到具体问题,譬如带娃,就一股脑全部扔回给父母。这也是不放他们去过自己的人生。
鲁迅写过著名的《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面写道: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这是父辈的伟大。
但独立之后,我也希望,父母们能别光考虑子女,让过度的关心成为沉重的负担。一生付出,一生辛苦,你们自己也配得上“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你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有期望,可以诉说。有异见,可以沟通。
但所有一切,都放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人皆独立。
没有体会过独立的人,不足以谈爱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