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kyrie
父母在,才是家。家和睦,人才有福。
01:
前几天,一则短片刷爆了网络。
短片不到2分钟,场景单一,只有两个主人公,却解答了一个很多人追寻未果的问题:
到底怎样才算孝敬父母?
视频中看到,78岁的阴玉珍老人,早年摔伤了腰,瘫痪在床,已分家的儿子便承担起照顾责任。
从那时起,儿子刘玉每天来给母亲做饭,陪父母一起吃饭。
后来母亲身体康复,刘玉仍坚持每天陪父母吃早饭,然后再去上班。
这一坚持,就是17年,从未间断。
在刘玉看来,老两口吃饭少,做饭怕麻烦,总随便凑合。
另一方面,父母一直独居,他想多点时间陪伴父母,并坦言到:“父母老了,轮到我们小的照顾老的了。”
起初,阴玉珍怕影响工作,希望儿子不要来回折腾,但拗不过儿子一片孝心,只得妥协。
虽然心疼,但每天都能见到儿子,和她一起吃饭,阴玉珍心里像开了花一样灿烂。
她说:“我儿可孝敬了,要是在济南再找到这么个儿子,那也得是第二名。”
说完,阴玉珍老人脸上溢满笑容。
有儿子陪伴,17年来阴玉珍从未觉得孤独,身体也越来越好,出门儿逢人就笑。
《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大多数人都想用心孝敬父母,做了很多尝试,却并不是父母想要的。
其实,比起给父母送礼物送钱,不如给父母一个有烟火气的厨房,一个有家有爱的餐桌。
孝敬父母最简单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陪他们吃很多很多顿饭。
02:
比起物质上的充裕,父母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温暖。
而让父母温暖的时刻,就是与子女一起吃饭的瞬间。
今年除夕当天,一张照片在朋友圈被疯传,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这是网友李爱军家的年夜饭,看似普通,背后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人。
两年前,李爱军还是一位厨房小白,从未下厨做饭,甚至连调料都分不清。
而今,他已经能熟练做出300多道菜品,道道美味。
原来在3年前,李爱军父亲去世,他担心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无人照顾,便把母亲从河南老家接到宁波。
为缓解母亲的老年痴呆,李爱军每顿饭都和母亲一起吃,还在饭桌上叙旧,谈论以前的事情。
偶尔得到回应,李爱军很兴奋,为让母亲想起更多事,李爱军决定走进厨房,自己动手做老家的菜给母亲吃。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爱军开了挂似的每天给母亲做饭,每天陪母亲吃饭,一直坚持3年多。
最开始李爱军厨艺一般,他不停的请教厨师朋友,在网上学习做菜,有次为了买食材,跑了3个菜市场。
平时很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每逢节日,李爱军还会特意加餐。
“母亲来宁波后没生过一次病,还长出了黑头发。”
李爱军说,这让他倍感欣慰。
“虽然不能带母亲四处旅行,但每天都陪她吃饭,我觉得更有意义。”
在儿子的精心调理,以及每天的陪伴下,89岁的母亲依然健硕,甚至生出黑发,愈发年轻。
厨房是一个家的心脏,它生机勃勃,是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精神纽带。
而餐桌是一个时光机,它记录过往,把家人间的浓厚情感刻成光盘。
家的福气由餐桌修来,子女的福报,由孝顺父母修来,陪父母吃饭,便是最好的孝顺。
03: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话:
中国人总喜欢将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美食,呈现在餐桌之上,同儿女分享。
在父母眼里,老了以后,能和儿女一起吃顿饭,便是最踏实的幸福。
演员黄晓明从电影学院毕业后,一心投入事业,甚至一两年没回家。
父母多次希望他不要太劳累,有空多回家看看,他都以太忙为由拒绝。
后来在录节目《旋风孝子》时,才有时间与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期节目中,从没做过饭的黄晓明打算亲自下厨,好好和母亲吃顿饭,弥补这些年来对母亲缺失的爱。
笨手笨脚的黄晓明,在看了好几本菜谱,请教邻居,折腾2个小时候后,终于做出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当他把饭端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已感动的湿红了眼眶,没吃几口,泪水便奔涌而出。
她说:“好久没和儿子一起吃饭,突然想起从前,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场景。”
林清玄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
陪父母吃饭,是一种孝顺,更是在人生有限的时光里,同父母做的一件浪漫无比的事。
想起一位大学室友,同学到周末都去约会,旅行,甚至睡懒觉,他却每逢周末就回家,陪父母吃顿饭再回学校。
打听后得知,他是家里独子,父母年龄又大,为不让父母孤独,每周回家吃饭,成了他的必修课。
虽然在家时间很短,但吃饭时,他总会陪父母聊很多,有时关于学习,有时关于交友。
这样一来,尽管离家上学,父母也从未觉得孤独。
曾国藩说: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勿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
如果说孝敬父母是人生必修课,陪伴父母是课堂习题,而和父母一起吃饭,则是孝敬父母最美的答案。
04:
电影《饮食男女》里,充斥着烟火气息,同时也充满了一位父亲和三个女儿的浓浓父女情。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位退休厨师,每到周末便会做一大桌佳肴,等待着女儿回家。
三位女儿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但周末回家吃饭是她们的惯例。
父女一边吃饭,一边叙说最近的趣事,感情的进展,和工作中不开心的事。
于是,餐桌便成了他们维系感情的纽带,每次吃饭,父亲了解孩子们的现状,摆脱了孤独,也满足了牵挂。
(电影《饮食男女》剧照)
而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光里,原本冷淡的家庭气氛也活跃起来。
其实,女儿们都明白,比美味饭菜更值得珍惜的,是与父亲共进晚餐的时光。
青年作家刘同说:
读书时,总想离家远点儿,工作后,却恨不得每周都回家,每天都和爸妈一起吃饭。
因为除了家,似乎哪里都没有踏实落脚的感觉。
离家后我们才明白,最想去的地方是故乡,最奢望的,是安安稳稳和父母一起吃顿饭。
在刘同眼里,事业越成功,越应该多陪伴父母,于是,定期陪父母吃饭,成了他坚持多年的“律令”。
十几年来,刘同从一个地方台编导,一步步晋升成为光线传媒的副总裁,工作越来越忙,“律令”却从没有改。
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
吃饭,对于一个家庭过来说,是件充满神圣意义的事。
它是家庭活动里最高的仪式感,也是在父母渐渐老去时,子女能够陪伴父母的最有效时间。
父母在,才是家。
家和睦,人才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