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肖鹿
那天在一个综艺节目上,听到张靓颖聊起她和妈妈的关系。
母女意见不合的时候,妈妈一句“我是你妈”就能让要她服软。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的父母的“付出感”就非常强。
当成年子女的意见与他们稍有不同的时候,他们就会拿出
“你们小的时候,我辛辛苦苦为了你们做了什么什么,你们现在却一点不听我话”
“简直白养了你这个白眼狼!”
的说辞来塞住子女的嘴,直到他们顺从自己,才肯善罢甘休停止交火。
子女感到痛苦,却又不得不向父母妥协。
这种妥协的痛苦同样会在亲密关系里出现。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 Anne 跟我讲了一件令她十分苦恼的事:
Anne 刚上大学时,交了一个男朋友,交往了一个月之后,男生向她提出了发生关系的要求。
但因为她没有过任何性经验,也对性这件事有一些恐惧,所以没有答应男生,希望关系的进展能慢一点,让她有点时间接受这个过程。
男生勃然大怒对 Anne 说:
如果你不能满足我的需求,那么你就是不爱我。
你心里只有你自己,太自私了。
既然你不爱我,我为什么还要和妳在一起?
最后为了挽回这段关系,她只能勉强自己和男生发生关系,但第一次的性经验给她留下了阴影,让她觉得非常痛苦,想离开这个男生,却又没有勇气。
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控制,有时候这种控制也是一种情感勒索。
是一种控制行为,通常是关系中的一方,为了达成自己目的而让另一方被迫牺牲自我需要做出妥协和让步的行为。
但被迫的一方十分痛苦,却又碍于关系不得不答应对方的要求。
要求
抵抗
施压
威胁
屈服
重启
我们可以从 Anne 的例子来剖析一下,究竟怎样才算是遭到了情感勒索?
要求:
Anne 的男朋友提出了要跟 Anne 发生关系的要求。
抵抗:
Anne 对男朋友的要求进行了抵抗,就是拒绝。
施压:
当 Anne 的男朋友被拒绝之后,他并没有考虑 Anne 的感受,也没有想 Anne 为什么会拒绝,而是发怒并且直接对 Anne 施加压力。
把发生冲突的责任转嫁到 Anne 身上:
认为 Anne 不肯发生关系就是不爱他的表现
给 Anne 贴上“自私”的标签
让 Anne 产生愧疚感和自责
威胁:
当发现 Anne 还是不肯顺从的时候,他开始用 “如果不......(发生关系)就......(分手)”这样的句式威胁 Anne,让她知道不配合的后果。
屈服:
Anne 因为对男朋友有依赖,不想接受和他分手这个结局,所以 Anne 向男朋友屈服,被迫答应了男友的要求,和他发生了关系。
重启:
因为男友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所以冲突结束了。
但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相处模式:不断地重复以上的六个步骤。
但其实亲密关系之间必定会有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要求和发生冲突的状况。
有一个叫“声明原则”的概念: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和界限,但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只陈述需求和表达感受,不存在威胁施压和后果的步骤时,就不算是“情感勒索”范畴。
在上面的例子中, Anne 有权利提出拒绝,她的男朋友也有权利感受到被拒绝的委屈。
但如果 Anne 的男朋友在这个时候换个处理方式,积极与 Anne 沟通。
了解她为什么会拒绝的原因,并且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任何一方有被胁迫的感受,没有出现惩罚和控制的手段,那么就不属于情感勒索。
这里面一个“想法”和“行动”之间的区别,只有当上面六个特征都具备的情况下,才是情感勒索。
施暴者
自虐者
悲情者
引诱者
一、施暴者:
这类情感勒索者最容易辨认是因为只要得到不到顺从,他们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愤怒。
从表达愤怒的方式,又分为积极施暴者和消极施暴者。
积极施暴者:
勒索者会直接表达不满和发出威胁。
曾有一位粉丝留言说:
类似于吃饭的时候看手机,不怎么爱干家务,男朋友看到房间乱糟糟的时候……诸如此类的小事都会说我。
每次都是他先发飙,好像我不按照他的节奏来,就是不可以的。
前天晚上就是因为吃饭时又看手机,然后他就打电话跟他父母说结婚的事先缓缓。
本来双方说好11号去我家提亲,他跟他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听着,心里真的很委屈。
这种施暴者也常见于家长对成年孩子的强行干预,很多家长即使子女成年了也觉得子女应该对他无条件服从,不能有一丝不一样的观点和反叛。
消极施暴者:
这类勒索者表达愤怒的方式通常更加隐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冷暴力实施者。
只要不配合,他们就会冷落你,将关系冻结,直到对方妥协,他们才会重启关系。
这种情感勒索也常见于夫妻关系,一谈不拢就摔门而出,半个月可以不说话,把伴侣打入冷宫。
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
有一方权力更大或者更强势
他们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肆意践踏对方的自由意志和权利
并伴随着一定的惩罚和威胁,利用对方的恐惧感来控制对方
二、自虐者:
这类勒索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不配合我就伤害自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巨婴”。
他们最擅长把责任转嫁到对方身上,俗称“甩锅”,认为对方应该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觉得自己是孩子,对方必须承接ta的一切。
很多人所说的“作”,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有的自虐者甚至用自杀等手段来威胁对方,把“你要和我分手我就死给你看”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利用对方的责任感来控制他们,将对方紧紧地绑在自己身上。
三、悲情者:
这类勒索者在不如愿的时候不会将原因和情绪明说出来,但他们会让你感觉得到他们心中的怨怼和愠怒。
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应该知道他们的需求,并以隐蔽流露出的情绪(比如唉声叹气、默默流泪等)绑架对方,让对方妥协。
这种情况常见于母亲对孩子或者女性对伴侣的隐秘控制,一副“我那么惨都是你害的”郁郁寡欢的样子,激发对方的罪恶感和责任感。
四、引诱者:
引诱者是四种勒索中最不容易觉察的,勒索者会在你配合的时候给你甜头,但如果不顺从,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通常这类勒索会用“考验”的方式进行,在对方“经得起考验”的时候给予物质或者情感上的馈赠和报酬;
在不能得偿所愿的时候收回一切,让你一步步走进他们的驯养圈,不断迎合他们的需求以获得自我确认感。
情感勒索者所做的一切并非全出于恶意,只是将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了自身的利益上,忽略对方也有相同的权利和需求。
一个粉丝留言说,她和丈夫闹离婚,某天丈夫说她对公婆不好,觉得她挺垃圾的,怕以后姑娘会变成这样。
听完当下她火冒三丈,也回嘴说“你也挺垃圾的。”结果吵了起来。
那天非常非常难过受伤,关系在那一刻变得非常紧张。
在一段关系中,非常多的人在遭遇到冲突或者遭到施暴者的情感勒索时,会用相同的方式夺回控制权。
但非常可惜的是,亲密关系中“负负并不能得正”,只能沦为互相控制或者权力争夺的暗暗角力,对关系的改善毫无益处。
回到文章开始讲到的Anne,对于男生的观点,她自己也混乱了:不肯和男朋友发生关系究竟是不是自己太自私,不顾对方的感受?
就像 Anne 问我“不肯发生关系是不是我的错?”,还有就像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明明子女已经成年,却可能连最基本的人生决定权都没有......
有的勒索行为在外人看来明明很匪夷所思,一方有意操控另一方的意图非常明显,但受害者就好像落入了一个诅咒一样。
感觉到痛苦不堪却又走不出来,究竟是为什么?
这可能与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有关。
恐惧感:
在 Anne 和男朋友的例子当中, Anne 就被一股叫做“恐惧感”的情绪深深钳制住了。
Anne 十分喜欢这个男生,而且因为刚上大学初到新环境,十分需要有一个人陪伴。
在生活和情感上都对他有所依赖,Anne 男友则利用她对他的依赖性和对新环境的恐惧。
还有 Anne 害怕孤独的软肋,让她向男友不合理的要求妥协,完全忽略了自己应有的权利和需求,迎合对方。
在遭到父母或者伴侣暴力(或冷暴力)对待的人也被勒索者的愤怒所威胁,深度的恐惧感让他们不敢忤逆强权者,只能选择顺从。
有一个非常经典和极端的例子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社会科学家认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可能与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有关。
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背后就是被抛弃而无法生存下去的恐惧感在作祟。
责任感:
身为社会中的成年人,我们不可避免地被责任和义务束缚,责任感是人类得以顺利合作的先决条件。
但责任和义务有时候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分野,于是情感勒索者会利用这点重新设定“施与受”的界限。
以爱之名让你对他们有求必应,利用你的责任感一再突破你的底线和原则。
电影《蝴蝶》截图
在我看来,被胁迫和勒索的过程总伴随着个人自由意志的消失,人的主观能动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动的迎合和取悦。
可见,真正的爱是在一个人能进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产物。
当人被动地承受责任和义务时,爱难以存在。
电影《蝴蝶》截图
罪恶感:
罪恶感和责任感常常同时出现,当我们认为自己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也就是没有遵守一些社会道德规范的时候),罪恶感就会油然而生。
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只要父母说一句“我做这一切,还不是为了你”,立马就能向自己的罪恶感投降。
但情感勒索者会用错误归因(把责任推卸给我们)的方式降低我们罪恶感的阈值,让我们在不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产生强烈的罪恶感。
由此对他们进行妥协和退让,但实际上错并不在我们。
如果我们能理性地分清“指控”和“事实”的区别,那么我们被情感勒索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在 Anne 的例子里,我劝她离开她的男朋友,因为这种情感勒索(甚至可以上升到情感虐待的级别)的性质非常恶劣。
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情感勒索者而不能一走了之的时候(如果勒索者是你的父母),我们应该如何走出情感勒索的黑洞和泥沼?
对于解决方案,苏珊·福沃德提出了一个SOS策略,即: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和制定策略(strategize)。
停下来:
利用拖延话术的方法,尽可能拖延答复勒索者要求的时间,因为其实情感勒索者也有软肋(目标无法达成恐惧感)。
拖延可以转换你在这场博弈中被动的角色,成为主导者,并且澄清你的动机,告诉他们你并不是想控制他们,不要把这个变成一场权力争夺战。
冷静观察:勒索场景就像一个戏剧,跳出来,给自己空间收集信息,看看到底在勒索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制定策略:
策略一: 非防御性沟通
情感勒索者之所以会不择手段地达成自己的目的,是因为他们内心也有恐惧。
所以当我们面对情感勒索者时,第一步就是不要再激起他们更多的情绪反应,防御遇上防御的时候,是不可能良性地解决问题的。
我们不妨可以先试着从改变自己的语气和口吻开始,用不那么触怒对方的语言,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策略二: 化敌为友
一旦你向对方请求帮助、建议或是信息,可能会发现从未想到的可能性,而且人类的本性决定。
人不喜欢被攻击,但非常乐于帮人解决问题。
他们一旦参与了你的决策过程,会更乐意帮助你实现这个决定。
这个时候如果适当示弱,在与对方沟通时抱持的是求知欲和愿意学习的态度,你会很快改变充满攻击和辩解的对话基调。
方法三: 条件交换
当你希望对方改变行为时,你也要改变自己。
这种条件交换策略对情感勒索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排除了“改变的压力必须全落在一个人肩上”这种认知。
当你先做出一点改变,对方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开始松动。
没有人喜欢单方面退让,因为我们讨厌被情感勒索,所以我们更加不能用“勒索回去”的方法对待对方。
互相勒索只能让大家都成为输家,但条件交换可以制造双赢的局面。
方法四: 运用幽默
虽然并不一定每次都管用,但最重要的是:幽默可以降低恐惧感。
幽默可以让大家感觉到轻松,更容易地放下防御和攻击,进行良性的沟通。
幽默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可以让人感觉到对方是与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运用幽默方法也可以起到化敌为友的作用。
再不行,一个表情包也可以代替很多语言,同时化解拒绝对方的尴尬。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情感勒索者还是被勒索者,导致这种沟通模式的背后都是“恐惧”在作祟。
情感勒索者害怕被拒绝,被勒索者害怕被抛弃,当我们抛开“恐惧”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能更加容易拨开了关系中的迷雾。
今日讨论
期待你的投票,如果你还有关心和想要分析的话题,欢迎你在底部留言哦。
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肖璐,医学专业毕业,三级心理咨询师;做过编辑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作者公众号:鹿见不评(ID:xiaolu5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