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欲成大器,努力次之,做到这2个字,早晚能飞黄腾达,这2个字就是专注!
曾国藩说,西方人的科技之所以领先,不是因为他们比中国人更勤奋努力,而是因为他们能做到专注,凡事都能集中精力,越钻越深,逐渐达到极致。
他强调,男人欲成大器,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专注,把力气用到点子上。
曾国藩的一生,大事小事,无不专心为之,求师专,求友专,做事专,因而总结出“凡事皆贵专”的道理。具体而言,曾国藩认为,男人欲成大器,至少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专注。
一、“专”心:心有二用,则不能成
曾国藩求学为官,都讲究一个专字,领军打仗也是如此,认为必须专心一意,而不能游移不定,战守失据。
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五日,曾国藩曾与胡林翼有过一夜长谈,胡说:凡事皆需精神贯注,心有二用,则不能成,曾国藩对此高度认可。
同年九月初三,曾国藩在致湘军将领张运兰的信中不厌其烦地叮嘱说:“总之,主守则专守,主战则专战,主城则专修城,主垒则专修垒。切不可脚踏两边桥,临时张皇也。”
男人欲成大器,在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选不准目标,到处乱闯,几年的时间会一晃而过。如果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该像学打靶一样,迅速瞄准目标;像激光一样,把精力聚于一束。
专心的男人,很虔诚,对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兴趣,为了这份兴趣,外界许多事情可以忽略,许多诱惑都能够抗拒。
这绝不是冷漠,不是因为讨厌外部环境而退隐到自己构筑的城堡之中,而是其时间和精力都被集中到了一个地方,力气用到了一点上。
专心的男人,很执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专心的男人从不主动放弃成功的机会,他会坚持到底。这决不是固执,不是一条道路走到黑,固执与执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死抱不放,专心并不是一味死守。
一个男人,只要专心做一件事,全身心投入,积极完成它,就永远不会感到筋疲力尽;不把自己的思路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专心于手头的事,就是效率和成功的保证。
为了保证你的效率,必须学会如何拒绝那些耗尽你精力的活动和事情,不要超前,不要落后,准确把握现在,融入现在,不要一味痴想未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早晚必成大器。
二、“专”攻:用功如掘井,凡事皆贵专
曾国藩认为,人只有专注地做某件事,集中全力,才能把一件事做得精,做得好,如果心态不专,则可能一事无成。
因此,他十分赞同荀子“耳不两听则聪,目不两视而明”和庄子“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说法,认为是至理名言。
曾国藩在许多方面都具体地论述过“专”的重要性。如在治学方面他便极为赞成好友吴嘉宾针对其用心不专而发的批评:“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难的,与其一生四处钻研而皆无造诣,不如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而有所收效。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学办事方法,也是男人成大器的一条捷径。
春秋时期,一个叫宁越的农民一直生活在中牟地区。这个农民一字不识,每天只是忙碌地耕田种地,日子虽然过得贫穷,但能勉强度日。
然而,有一天,他厌倦了每日耕田的苦楚,他觉得生活不该这样浑浑噩噩的没有希望地过下去,于是,便向一个学识渊博的朋友请教:“我觉得种田的日子太没有希望了,人生应该可以再精彩一点的,只是我该如何改变现在的这一切呢?”
朋友想了想,说:“那你去读书吧。知识成就未来,学习才能改变命运。鉴于你大字不识,至少得读二十年书才会产生一个质变。”
宁越一听,觉得二十年有点漫长,就想:“我想用十五年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如何才能缩短这个学习周期呢?嗯,只有在别人休息和睡觉的时候,我依旧用功读书,才能比别人学得快。”
于是,自此之后,每天劳作之余,宁越便废寝忘食地学习,这样苦苦坚持了十五年,他从一个白丁变成了一个学识渊博、智慧超卓的智者,最后甚至名声在外,连周威公都慕名去聘他作为自己的老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短时间的学习尚且无法专心致志,而宁越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学习了十五年,这着实让人敬佩。试想,如果宁越读书读了三五年便放弃了,又怎么会成就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呢?
如果宁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怎么会成就一个智慧超群的老师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窥到了志向的魅力,更领略了专注的神奇力量,而有志向却不专注的男人,注定是无法成大器的。
历史是个很有耐心的老师,人类一遍学不会的教训,它会一遍一遍地教。
史观天下
简介:以补史遗,以正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