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油腻的中年男性标准”刷爆票圈,仔细一看第七条,原来腰间的皮带挂一大串钥匙都要躺枪。
油腻中年男的标志
1.戴各种串;
2.穿唐装僧袍等类似服装;
3.聚会时朗诵诗歌然后开始哭;
4.在头面部任何地方留长毛发或胡须;
5.保温杯泡红枣加枸杞;
6.大肚子;
7.皮带上挂一串钥匙;
8.车身上喷“国家地理”“越野e族”“小国旗”等标志,车内摆各类佛像;
9.鼻毛成撮地外露;
10.留长指甲;
11.喝茶就喝茶,硬要大讲茶文化;
12.手串套在车档上;
13.T恤衫领子竖起;
14.说话急嘴角泛白沫;
15.在家里时喜欢穿着秋裤当家居裤;
16.家里老是珍藏普洱茶饼并吹嘘;
17.爱听草原歌曲和汪峰,并做怀旧状;
18.脖子上有大金链子;
19.西服配白袜子;
20.手机上戴着左右翻开的保护皮。
虽然小编并不赞同这种盲目贴标签的观点,但就第七条而言,自古以来,腰间所挂之物,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品位与身份。
你有没有想过,古代那些“非油腻”的男性腰间都挂些什么物件儿呢?
佩剑
喜欢看武侠?想要仗剑走天涯?抱歉,在大多数时候,古代佩剑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皇帝、王侯、官员等身份者才可佩剑。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佩剑是“装逼”必备。
来一张美美的剑养养眼:
越王勾践剑 春秋
关于佩剑的“囧事”最著名的莫过于“荆轲刺秦”中,秦王关键时刻拔不出剑,“左右乃曰:王负剑!”(一波高中语文回忆杀)
有人认为秦王的剑是挂在后腰部位,正常状态下确实不易拔出,拔剑时, 要先将剑向上推起, 使剑置于背部, 如背负状, 所以称作“负剑”。
还有人认为秦王拔不出腰间的剑是因为剑太长,悬挂的位置相对高所以没有全部拔出,臂长已到极限,然后就发生了拔剑出不来的尴尬。(求秦王心里阴影面积)
这种解释下,“王负剑”是指将剑的柄部朝下,剑体推到身后,这样才能将剑拔出。
不过一般的影视形象中,采用的多还是侧腰佩剑的方式,下图中拔不出剑也是展示的第二种可能(下图嬴政内心:胳膊短不是我的错,剑这么长就是你们的不对)。
秦始皇努力拔剑中
《秦始皇》第21集 荆轲刺秦 截图
符与绶、印
像如今出门要带身份证一样,古代男子如果在朝为官,避免不了要随身携带“身份凭证”。
鱼符除了继承了前世虎符等凭证的作用外(如调兵),随身携带的那些鱼符还是朝廷给官员发的鱼形凭证,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出入宫门通行证。
唐代时的鱼符状如鱼形,于鱼鳍处平切分为左右两半,内刻有佩符人的官衔及姓名等文字。鱼嘴处有圆孔,可以穿绳以系佩于革带之上。
魏征大大你的小鱼貌似穿孔的位置打错了:
《贞观之治》剧照 (来自新浪娱乐)
使用时,官员的右符与内廷的左符相合,就可以放行啦。
除了鱼符,皇帝有时还赐给臣下鱼袋来装鱼符,多是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的荣耀。
宋代的时候,只有鱼袋而不用鱼符,袋上有鱼形装饰,既显示身份又美观,还能做一个小的收纳袋使用。
明代之后“小鱼”都让腰牌代替,那可真是很像身份证了,因为上面有姓名、年龄、面貌特征、出入范围等信息,感觉就差个大头照了。
下图的牙牌是腰牌的一种,此外还有金牌、铜牌等,牙牌最为常见。
牙牌(正面) 明 首都博物馆藏
来源于《国宝档案》20120517
除了腰间的符牌,还有一些是彰显男人成就的佩饰,比如体现官阶的绶和印。绶是系在腰侧的长条形饰物,本来用作系玉佩,后来在礼服上用作身份标志。
秦汉之后绶多与印一起佩戴渐渐成为制度。不同的身份,绶带的颜色、长度、疏密都有差异。
印的材质也因身份差异而不同,如常见的有金、银、铜、玉等材质。印还可分为官印和私印,当然,与绶一起佩戴的多是官印。
隋唐时期,绶、印又相分开,唐代还实行双绶制,并将绶带直接系于腰带之下。宋、明皆有延续和小的变化,到清朝时,用顶带制度取代。
客使图(官员腰间有绶带)
唐 章怀太子墓壁画
蹀躞带挂物
蹀躞带本流行于胡地,魏晋时传入中原。
隋唐时期,蹀躞带成为了腰间皮带的流行风尚,腰带下部开扁方形“古眼”, 用来系细皮带悬挂物品,是一款时尚的多功能皮带。
由于官员还有佩玉带的制度,所以身份高贵的人“蹀躞带”美观又不失实用功能。
九环白玉蹀躞带 唐 何家村窖藏
现今能看到的唐代人物形象中有的腰间垂下短带,有的甚至还能看清悬挂着物品。
摆臂给使图 唐安元寿墓 原址保存
(男侍的外貌颇为一言难尽啊)
韦泂墓石椁线刻 唐
腰间依稀可见挂物
唐初,武将的蹀躞明确有要求佩戴之物,即“蹀躞七事”,包括了佩刀、刀子、砺石、契苍真、哆厥、针筒、火石袋等。
瞅瞅这七种物品的名字,多么浓郁的草原民族和外来文化的feel!
刺客聂隐娘的腰间就有这种疑似“蹀躞挂物”。
《刺客聂隐娘》剧照 来源于海上电影网
不过,因为蹀躞挂物在中原地区不如在草原民族需求大,所以初唐以后蹀躞带也不严格要求悬挂“七事”。
到辽代,贵族的蹀躞带挂物的传统仍然保留不少实用功能。
蹀躞带 辽陈国公主墓 内蒙古博物院藏(来源@SANSILE)
佩玉
男子腰间所配除了自己官职身份的象征,还有许多是风雅有趣的佩饰,最为常见的当然就是腰间的玉佩了。
玉从被人们发现,就广受喜爱,并且在佩戴欣赏中渐渐赋予了它许多文化内涵。《礼记》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与如今几乎全部佩戴在颈部不同,佩玉在古代还常常佩戴在男子腰间。
抛开礼制色彩浓郁的组玉佩(多个单体玉佩串联组合,体量大),平常装饰性的玉佩也是男子腰间流行的佩饰。
《琅琊榜》剧照 腰间佩玉
(靖王妃们请克制)
玉美且坚,正如人们追求的高贵品质,而佩戴平安扣、佛祖、观音等玉佩更是今天的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方式。
汉代时曾流行过这样一种玉佩,通过上面的文字来祈求佩戴者免除灾祸和厄运。
它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除鬼魅、祈求吉祥的符咒之语。
虽然铭文可能内容有所差异,但多数有“正月刚卯既央”,故得名“刚卯”。“严卯”因上面铭文“疾日严卯”得名。
白玉刚卯严卯 西汉 天津博物馆藏
根据学者的释读,大体上是说:四面八方的诸神都来保佑我,没有鬼鬼怪怪来骚扰我。
这种独特的玉佩是不是正合了你祈求平安的愿望?要知道,它在汉代可是只有皇帝、诸侯、士人等身份的才可以佩戴的。
刚卯严卯的寓意虽好,只是好像没有那么养眼,不如来看看故宫所藏的玉佩吧。
翠竹节式配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显示生活品味的小配件除了最容易想到的玉佩,还有两样翩翩君子腰间常佩的物件。
香囊与荷包
说到香囊,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现在还被广泛使用的丝织物所缝制的香囊。记得小时候端午节,一定要在身上或者书包上挂上小香包。
现代香囊 来源于百度
佩戴香囊的传统由来已久,无论男女,谁不想周围气若幽兰呢?
还记得语文课上学的《宋东阳马生序》吗?“左佩刀,右配容臭”容臭就是香囊哦!(又是一波高中语文回忆杀)
由于丝织物不易保存,现在传世的多是清代或民国时候人们使用的香囊。
它们刺绣精美、造型多样,还时常带有美好的寓意,挂在腰间散发着怡人的香气,难怪成为人们腰间的标配呢。
刺绣香囊(双鱼) 清光绪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就算是皇子,似乎也是不用佩两个香囊来显富的哟!
《步步惊心》剧照 来源于网络
从清宫旧藏来看,除了刺绣香囊,贵族还将香料放入一些玉质、金质等香囊中来显示自己浓郁的“土豪气息”。
金镶珠石累丝香囊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珠为饰,一端置插纽,可启闭。清代金质香囊多镂空,用以放入香料或鲜花的花瓣,系于腰间。
缝制精美的香囊还常被作为爱情的象征或者定情信物,尤其是女子亲手缝制的香囊赠与意中人,更是珍贵。
魏繁钦的《定情》中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其实除了缝制的香囊,还有一种焚香专用的金属香囊,香料放入需用火熏烧香料来散发香气。
比如何家村窖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的精妙想必很多人都有耳闻,香囊内层的香盂总能保持平衡使得香料不洒出。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有人说香囊和荷包大同小异,似有些道理,尤其是传统丝织物缝制而成,差别主要在于香囊专门用来储放香料,荷包多用来收纳一些随身的小物件。
大容量型
小巧型
现代荷包图(来自莞之姐姐的制作成品)
荷包的造型如方形、桃形、如意形,上面常装饰一些花卉、鸟虫、人物、吉祥文字等,处处体现着热爱生活的美好寓意。
“荷包”一词出现在宋代之后,之前人们有在腰间佩囊的习惯,功能与荷包类似,并且从皮革质地为主到渐渐有不少丝织物制作的鞶囊,但这一名称在宋及之前没有变化。
清代的荷包大量传世,样式多样,尤其在清中期以后装饰性更强,有各类腰圆式、鸡心式、元宝式等等。
刺绣荷包 清光绪 故宫博物院藏
还记得林妹妹误会宝玉将自己做的荷包给了别人,气得把正在做的香囊绞了吗?
(袭人)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然后林妹妹进来了……
林妹妹生气把几乎做好的小香囊(袋)剪了……
被剪的香囊
被贴身存放的荷包
87版红楼梦截图(来源见水印)
感谢万能的b站和UP主
普通的荷包戴在腰间,林妹妹做的,自然要贴身好好收着了。可见这细小的物件都是情意啊。
腰间所戴,无非实用或装饰,或者二者兼有。
男儿气概与君子风范,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都能透过这些小小的腰间配饰体会一二,没准这些小物还隐藏着一段儿女情长。
最后,小编想重复一句老生常谈:其实,只要不妨碍、伤害他人,不违背法律道德,每个人都有权利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吗?
所谓段子、调侃,笑过就好,盲目贴标签并不是一种可取的行为,评判一个人油腻不油腻,终究还是要看他的行为举止、内心世界。
外表体面的油腻男不少,外表油腻的清爽大叔其实也不少……
PS:替小编桌上的保温杯鸣不平……
参考文献:
[1] 马青云. 铜车马御官俑佩剑之我见[J].文博,1995,(01).
[2] 党士学. 秦陵铜车御者佩饰与“王负剑”新释[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3] 尚民杰. 唐朝的鱼符与鱼袋[J]. 文博,1994,(05).
[4] 胥筝筝. 唐代男性服饰腰带解析[J].丝绸,2016,53(11).
[5] 张郁. 辽陈国公主夫妇殡葬服饰小记[J].文物,1987,(11).
[6] 尤仁德. 汉代玉佩刚卯严卯考论[J].人文杂志,1991,(06).
[7] 闫艳. 古代香囊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8] 殷安妮. 故宫藏清代宫廷织绣活计[J].文物,2007,(09).
[9] 陈娟娟. 清代刺绣小品[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03)
[10] 王义芝,宋琪. 中国古人的佩饰:荷包[J]. 寻根,2006,(02).
[11] 孙迎庆. 见证清代配饰风尚的荷包[J]. 东方收藏,2012,(10).
[12] 李芽. 中国古代男子朝服中的腰饰[J]. 服饰导刊,201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