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土族的婚俗分为请媒、定亲、送礼、娶亲、送亲、结婚、谢宴等程序,仪式繁缛、自始自终是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解放前,土族地区是封建买卖包办婚姻。土族青年男女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婚姻不自由。而聘礼较重,穷人要娶妻十分困难。有的女方不收聘礼,但要男子为女家作工几年以后才能结婚或者招女婿入赘,或者两家互相要嫁,称为换门亲,土族劳动人民是一夫多妻制,解放前只有土司,地主纳妾。
土族婚俗简介:
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人),带上娶亲的礼物(酒、羊、肉腔,蒸馍等)和信偶孔(新娘)上马时穿戴的服装、首饰(黑手饰、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等),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亲。当纳什金快到女方家时,让姑娘兴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边后退、到大门前时、男人们也热情地迎接纳什金。
这时阿姑们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康德格玛》歌,百般奚落迎亲人,诙谐风趣。阿姑们唱完后,两位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才结束。鸡叫二遍时,开始给新娘改变发式,穿戴新婚的服装,接着在堂屋举行上马仪式,民和土族姑娘上马时,由姑娘们演唱上马曲。上马起程仪式举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和弟弟、姐夫、姐姐、舅父等十多人组成“红仁切”护送新娘到婆家。“红仁切”所经过沿途村庄,凡是和新娘同村的红姑(已婚女子)都手捧酒杯等候在路旁,向“红仁切”们敬酒,姑娘家人要回敬她们一尺红布。
“红仁切”走到距男方家二、三里路时,男方派两个人前往敬酒、献哈达。门前摆有接桌,上面放着酥油花的“西买日”和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桌旁边有一木制的方斗,斗内装酒麸皮,上插一枝系有哈达的箭,放一个用红布裹着的瓷瓶(表示未来的子女)。“红仁切”们为表吉祥,用柏树枝蘸着牛奶洒向西方,并围绕方斗边撒麸皮,边跳舞唱歌,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妇女在前面拉着红白毛毡,新娘踩着毡,男左女右,双方手扶着红布裹着的瓷瓶,并肩慢步进入庭院,接着举行拜天地仪式,答谢媒人。
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向其嘴里喂炒面,往其脸上贴酥油。在院子中间,铺上草,搭上木板,招待“红仁切”。在宴席间要给“红仁切”上五个肉方,男方和女方家互相抬送哈达、衣物等。之后把“红仁切”最后吃长面条叫做“起发面”,红仁切们刚端上饭碗,男方家的小伙子们手捧酒碗,在大门口唱起赫杰(起发禧客歌),向娘家人敬酒欢送,至此婚礼结束。
土族婚嫁流程:
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有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提亲: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
定亲: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财礼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送礼: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选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的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娶亲:在娶亲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嫁妆,当众一一交待男方送来的财礼,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
麻择开始时,男方家委托媒人送来三十斤肉(一般为一只猪的前腿和四根肋条)、三瓶酒、两付焜锅馍、一付蒸花卷。商仪好送亲的方式,媒人当日赶回男方家,告知准备娶亲的一切事宜。傍晚,男方派两位能歌善舞、擅长辞令的“纳什金”(迎亲人),带上一只活羊、三瓶酒、三付馍和新娘上马时穿戴的衣服前往女方家。女方村落的男女青年热情迎候,频频敬酒。这时,阿姑们跑回女家,关上大门,在里面唱《唐德格玛》歌,纳什金则必须以歌作答,才让进门。当纳什金跨进门槛,她们又从门顶上向下泼水,嬉笑戏谑,祈求吉祥如意。纳什金上炕喝茶、用饭时,阿姑们开始以唱代骂,唱《纳什金斯果》歌,百般奚落迎亲人,诙谐风趣。阿姑们唱完后,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这一夜,女方家里不能睡觉。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
“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阿姑们要唱上马曲。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朗回门时带回。
上马起程仪式举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组成送亲队伍(土族称“红仁切”)送到婆婆家。沿途经过的村庄,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壶酒杯,等候路旁,向红仁切问好、敬酒。送亲的红仁切快到男方家时,排成整齐的队列,齐唱《拉罗洛》歌(赴宴曲),男方派两个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语称“斯木托斯乎”。
到男方家大门前时,又要敬酒、献哈达。门前的方桌上面,摆着“西买日”(炒面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边有一个木制的方斗,装满麸皮,插有一枝系有哈达的箭,土族语称“巴达日”。红仁切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树枝蘸着奶子,向四方泼洒,并围绕方斗边撒麸皮,边唱歌跳舞。庭院四角放四堆麦草火,庭院中央的圆槽上点燃松棚,满院通红。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朗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开口:开口仪式是由一位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由媒人或红仁切中的一位长者主持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话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中午时分,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嫁妆,给新郎穿戴衣帽等。
婚宴:也称谢媒宴(土语: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唱谢媒歌《西也其瓦日哇》,一边敬酒,还要往媒人额头上贴酥油,嘴里喂炒面,以示感激之情,并将送亲人一并请到上房,设宴款待,直至深夜。
土族婚俗特点:
在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头一天晚上,两位“纳什金”带着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着一头母羊参加娶亲。他们到了女方一般要受到热烈欢迎,那些欢迎的方法,也是十分奇特的。“纳什金”到了以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进行对歌,要一一回答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清凉的水泼他们。女方的长者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纳什金”虽然浑身湿透,但不能生气。姑娘戏弄够了,会请他们更衣入席。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