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幼儿阶段的宝宝到底需不需要进行挫折教育呢?如果需要,该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妈妈又该注意什么?
Q:什么是挫折?
A:心理学中认为,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
挫折包括三层含义:
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
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现在的宝宝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爸爸妈妈竭力粉饰和掩盖挫折,光谈赏识教育显然不够,所以,让宝宝适度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对挫折教育的3种错误认识
进行挫折教育,早教专家主张顺其自然,让宝宝明白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苦也有乐,还生活本来面目,让宝宝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目前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提醒妈妈尽量避免。
认识1:挫折教育就是吃苦的教育。
不少妈妈认为,如今宝宝的耐挫力差都是由于家庭溺爱而成,只要让他吃点苦头就能解决问题,于是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情境,故意让宝宝受点苦。其实,挫折教育是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人为地让宝宝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挫折贯穿人的一生,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认识2:中国式的“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源于这些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因此错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大声呵斥、谩骂甚至“修理”宝宝。这说明,一方面,封建家长制观念还在影响着你,另一方面现代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溺爱宝宝的现象。两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导致妈妈对宝宝的教育是“左手持棒,右手拿糖”,恩威并施。
生活中的挫折包括身体上的苦和思想上的苦,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的社会,思想上的苦必定会比身体上的苦更多。身体上的苦即为受点累、流点汗,也许宝宝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是挫折,反而觉得是种乐趣。而对于宝宝思想上的娇气,妈妈没有耐心、怕麻烦,宝宝遇到困难,就帮着解决,结果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
挫折教育4个实施方式
宝宝的身体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但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妈妈要根据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随时随地地对他实施挫折教育,而非你去搜索挫折、制造挫折。
1.让宝宝走出爱的“保护圈”。
放开手脚,不要怕宝宝摔着、碰着、饿着、累着。摔倒了,鼓励他自己勇敢地爬起来,而不是把宝宝抱起,一边哄着“宝宝不哭”,一边把地板踏上几脚“谁让你摔着我们家宝宝”;宝宝想要玩具,鼓励他自己去拿;让宝宝自己尝试脱穿衣服,等等。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你包办代替,不要把宝宝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而应让宝宝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2.寓挫折教育于游戏。
在游戏或故事场景中,你用“角色语言”鼓励宝宝,会比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宝宝爱听奥特曼,爱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当他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你正好顺着他的兴趣点,给他讲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用他喜爱的角色形象做“代言人”,鼓励宝宝克服困难,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适当地给予批评,让宝宝品尝失败的滋味。
现今的宝宝,大多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宝宝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宝宝,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4.带宝宝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练。
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宝宝郊游、爬山、逛公园等,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下受到磨练。
实施3项注意
1.“度”的把握。
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宝宝是有利的,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挫折过度了,宝宝受到的打击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对失败产生恐惧,最后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和信心。
2.时机的把握。
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不用故意创设挫折情境,关键是你把握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如:带宝宝出去散步时,宝宝经常走一会儿就要抱,这个时候你要多鼓励他自己走,磨练他的意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比创设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关键是你要把握时机。
3.家庭教育观念的统一。
对宝宝的教育观念你们一定要统一,不要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尤其是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家庭,祖辈与父辈对宝宝的教育观念要一致,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以免让机灵的宝宝钻了空子,达不到挫折教育的作用。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罗文红
本文由《亲子》杂志授权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