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ris(K叔)
原创首发:Kris在路上(krisgtd)
大家好,我是K叔。
今天这篇文章,既是写给父母的:或许能解答你对孩子的一些教育困惑;同时也是写给子女的:或许能解开你过往对自己父母的一些认知误解。
文章6500字,最后把我写哭了😢❤️
👇边听边看边流泪👇
周董有一首老歌,《听妈妈的话》,开头歌词是这样的: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别人在玩游戏
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
……
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周杰伦的一个童年小传,在别的孩子都在到处疯玩的时候,周杰伦的妈妈逼着他练琴、画画、背英语、学习。周杰伦也不止一次地在访谈中提到,母亲叶惠美在他幼年时的「严厉教育」。
最近,周杰伦去参加谢霆锋的美食节目。录制现场食材众多,周杰伦抄起一堆水果,就开始了自己的绝技:“水果弹钢琴”,把旁边的谢霆锋逗得咯咯笑,感叹周董琴技高超的同时,也直言:
“挺后悔以前没好好学琴”。
聊天中,周杰伦也再次回忆起了那段“听妈妈的话”的学琴辛酸史。
“我4岁就开始学琴了,每天练2个小时,可小时候又非常好动,根本坐不住,妈妈就拿着藤条,坐在旁边监督。
每当听到外面的孩子在打闹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难过,“为什么别人都在玩,而我要学钢琴”,但没办法,面对藤条我只能继续练习。”
在当时的小周董看来,妈妈严苛的教育让他无法理解。但是随着年纪越大,他越来越感激母亲当年的严厉。
如果没有那一支跃跃欲试的藤条,从小好动的他,怎么可能乖乖地坐在那里练琴?如果没有这长时间的音乐浸染和练习,他又怎么可能成为华语音乐的一颗巨星?
在《听妈妈的话》最后,周杰伦写道: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
长大后我开始明白
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
飞得比别人高
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
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
01:
教育这件事极其复杂,没有所谓的一招打遍天下的真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个新理念,前段时间流行挫折教育,过两年又出一个快乐教育,而到底哪种教育是正确的呢?
很难给出是与非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味的「快乐教育」,可能只是满足孩子的一时之需,他看起来是在笑,是开心,但却在与你的这种博弈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惯性:放弃。
先说我们自己吧。
在期盼老大出生的那段时间,我觉得有必要给自己补补课,系统学习一下怎么做父母,所以俩人买了很多关于育儿的书籍。
其中有一本,我最喜欢,叫做《爱和自由》(作者孙瑞雪,推荐所有父母都认真读一读)。
什么是爱与自由?
爱,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爱是无条件的,你永远是支持他,爱他的。
自由,就是你要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父母也要足够的尊重其个体自由。
这就是我当时对「爱与自由」的理解。
不过,很遗憾,我当时absolutely理解错了!
1.“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无条件地满足”
无条件的爱,当然没问题,但是我被「无条件」这三字误导了很久(不是书的问题,是我自己的理解问题)。因为,我片面地把“爱”理解为一种对孩子需求的满足。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想要一个小汽车,我立刻买,想要一个新玩具,我立刻买,只要是孩子的需求,都尽可能地去满足,书里说了呀,要无条件嘛!
在这种扭曲的教育观下,我发现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急躁,一旦不能立刻满足他,就会大发脾气,这让我始料不及。不是要无条件的爱吗?为什么把孩子「爱」成了一个小霸王?
但是,很显然,爱的方式有很多,满足他的需求或者抑制他的需求,其实都是爱的表现。而一味地满足,只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和惯性,他会慢慢地将这种“被满足”当做理所应当,当做“我应得的”。
于是,我这种变相的“溺爱”,反而让孩子感受不到我对他的爱,而只会把父母当做一种需求满足机器。
有一部动画短片《巨婴》,看完唏嘘不已,片子讲的是一个因为畸形教育而导致的家庭悲剧。
(👇6分钟短片,强烈建议看看👇)
妈妈是一个“好”妈妈,对孩子的所有需求都尽全力满足,爸爸是一个不及格爸爸,不和孩子交流,只用钱来满足这个家庭。
所以,长久以来,这个家庭形成了这样一套相处模式:
孩子有需求,想要买买买,妈妈找爸爸要钱,爸爸给钱,孩子需求得到满足,三人也算相安无事,平静度日。
突然一天,爸爸意外离世了,只剩下了母子俩人相依为命。
但可怕的是,在他们早已经定型的相处模式中,这个不及格的父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孩子的需求需要钱,而赚钱的爸爸离开了,这个需求闭环又怎么合上呢?
孩子依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各种花钱如流水,于是,妈妈只好省吃俭用,变卖家具、首饰,只为满足孩子的需求。
直到,母亲割下了自己的肾,让孩子拿去换钱。
孩子没有对母亲的一丝感激和愧疚,高兴地换了钱,继续享乐。而等到他又需要钱的时候,才发现,割去肾脏的妈妈,早已经死去很久了。
最后,失去了父母的庇护,这个已经早已成年的孩子,重新钻进了母亲的身体,变成了一个婴儿,一个失去生活能力的「巨婴」。
想想看,这种无条件的满足,不仅让孩子变成了一个白眼狼,还让他成为了一个没有猎食能力的白眼狼,最后,现实中无法猎食,只能蚕食自己的父母,真的是人间悲剧。
2.给孩子自由,不代表无限制的自由
孩子小的时候,我和K嫂商量,咱们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快乐教育』,别给孩子报那么多辅导班,看邻居那个小朋友,每天到处跑着去上课,太辛苦了!
我也把这个理念,和领导同事交流,有一位领导,特别严肃地跟我说:
“Kris,快乐教育没问题,但千万别让他学会了放弃。”
当时,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听太懂,快乐和放弃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孩子大一点了,我们未能免俗地还是给孩子报了班,纯粹是两个人带娃,太累了,每周三次,有一个小时让我俩独处的时光,简直太幸福了!
可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放弃能力,第一次试听,他很开心,被老师哄的乐呵呵的,结果上到第三次课的时候,死活不去了。
我们和老师沟通,最大的原因,就是课程难度上来了,最开始一两节课,老师主要就是做游戏,孩子当然愿意去,可学东西,哪有轻松的?一旦难度上来了,孩子听不懂了,受挫了,「放弃」,是最符合人性的天然选择。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领导的那句话,“不要学会放弃”,考验的既是孩子,同样也是在考验父母。
我开始重新审视《爱和自由》中“自由”的概念:
自由,绝不是无限制的自由,没有框架的自由,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在任由自己的心智被欲望牵着走。
可这一点,孩子又怎么领悟的了呢?
我开始重新看那本书,同时开始看一些教育心理学的书,我对于自由的理解,升级了:
所谓给孩子自由,确实需要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当他做出选择之后,就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不要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责任是什么,这是需要从小就要树立和养成的最重要的人生原则。
那天,我家阿姨跟我聊天,“看你们俩太辛苦了,又是报班,又是辅导,孩子报那么多班干啥啊,让他玩呗,干嘛非得要让孩子那么优秀呢,不想去上课,就甭去了呗。”
我是这么回答的:
“A姐,您说的没错,是挺累的,不过我们乐在其中哈。不过关于孩子报班,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所有的班,都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我们从来没有逼着他必须上哪个班,所有的班,我们都会给他一个缓冲期,你有兴趣,而且学了几天依然愿意学,那么咱们就报班。
然后,我们也从来没有说希望孩子学钢琴,要学成郎朗,学散打,要变成冠军,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他尽早的理解一件事: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易放弃。”
学习这件事,道理都是相通的,最开始学的时候最轻松,因为简单啊,但是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这个时候孩子一定是厌学的,想逃避的,如果说给他无限制的自由,让他“不想学就不学了”,那么,就会养成一种放弃的惯性。
但是,当我们陪伴着他,鼓励着他,让他坚持下去,持续去学之后,他会慢慢发现,原来,学习这件事是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的,那就是「螺旋式上升」。
开始学——轻松——进入瓶颈——想逃避——坚持——越过瓶颈——上新台阶——又遇到瓶颈,这就是学习的通用流程。
孩子越早意识到这个流程,对他的成长越有利。
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现在已经越来越懂得坚持的意义,就像前段时间,他跳绳,连一个都跳不了,接着就彻底崩溃大哭,但是我们不断鼓励他,给他讲以前他学习成功的过程,就需要持续练习,不要放弃。小家伙硬是每天跳100个,坚持了一个月,从班里的C级,一下子升到了A。
我问他,为什么你进步这么大呢?
他说:因为我不放弃呀,我每天都在练习。
其实,就像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成长型思维」,遇到挫折,他会把坚持,看做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但是如果形成了放弃习惯,养成了「固定型思维」,一旦有一些瓶颈,他就会把逃避,看做唯一的解决方式。
无限制的自由,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了对痛苦的敏感性,把放弃变成逃避痛苦的手段,那么,他未来的人生路,只会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痛苦。
所以,我想对所有父母说的是,对于孩子,我们要给他爱,给他自由,但要客观地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帕克是这么说的:
“当孩子在面临痛苦抉择时,父母与孩子一起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
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
这是自律的起点,也是自由的起点。
02
致子女:你对父母教育的抱怨,或许只是自己在逃避
以前听大人们老说,“等你们当了父母,就懂了”,确实如此,为人父母之后,我才真正懂得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
但这种懂,是两方面的,正面的懂,是开始理解父母的辛苦;负面的懂,则是开始抱怨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影响。
1.重要的,不是找问题的原因,而是想办法解决它
还是说我自己吧。
我从小就属于很乖那种小孩,父母说什么我做什么,特别听话。但其实,我内心对于这种“听话”一直都有抵触,只是太想做一个父母夸奖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而在接触“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我会潜意识地把很多对自己的不满意,归罪与原生家庭身上。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这种抵触开始渐渐爆发了,我会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因为我不希望孩子未来,会像我一样,因为听话,而变得失去主见,失去创新精神,这也是我当时对于自己原生家庭的一种抱怨。
终于有一天,这个内心冲突升级了。
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碗,我没有责备孩子,而是关心他有没有伤到,在旁边的母亲,显然有些不太认可我的方式。
在厨房里,老妈明显克制了很久,但还是说出来了:“你们这教育,不能一味溺爱啊,打翻了东西,得说说孩子,不能太宽容啊。”
老妈这句话,一下子把我点燃了,因为“打翻碗”这件看起来再小不过的事,一直都是我童年的一个心结。当年在我们家里,不管是故意或者无意,一旦做错一件事,就会引来一片斥责。比如我弄翻了碗,我妈会说:“看你浮躁的!”比如碰倒了杯子,我妈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类似的小事,其实让当时的我,内心很委屈。
我就是不小心碰掉了,怎么就变成浮躁了呢?而父母的这种强势,让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谨小慎微,生怕做错,后来长大之后,我也把这种谨小慎微理解成一种「不敢创新」、「不敢尝试」新东西。
听了我妈的话,再一联想到小时候的事情,我就炸毛了,直接反驳母亲:
“我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像我一样,总是被骂,然后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没有创新精神。”
说完之后,瞥一眼我妈的表情,我就立刻后悔了,我从来没有这样反驳过母亲,她也一定没想到,怎么儿子变成这样了?后来我爸找我谈心,提到了这件事,还说我妈因为我这句话,哭得很伤心。
一种愧疚涌上来,憋在嗓子眼,很难受。
但说实话,当时仅仅只有愧疚,我依然觉得,自己的这种「不敢创新」,就是因为童年的教育造成的。
直到,我看了另一本书,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书不厚,但是读的很吃力,而其中最让我顿悟的是这一点:
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情结,有的是天生的生理缺陷,有的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还有的是成长环境造成的,这些归因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和解决自己的「自卑」。
有的人,会选择错误的方式,来面对自卑,比如,因为从小缺失了父母的爱,所以,他通过不学习,通过调皮捣蛋来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
有的人,则选择了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他选择努力学习,来让自己超越这种自卑情结。
我懂了,正是因为我的自我逃避,才把自己的那些不好的一面,怪到了父母的头上,太不成熟,太过自私。
接纳自己的自卑,忽略所谓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专注于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这才是我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方式。
2.给原生家庭“甩锅”,其实是在自我逃避
豆瓣有一个小组「父母皆祸害」,有很多成员,控诉自己的父母,控诉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很多伤害。
△ 看着落寞的背影,莫名想哭
毋庸置疑,很多父母,真的不配做父母,就像去年爆出的在深圳,一个小女孩被爸爸、妈妈、弟弟每天虐待,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出现对父母的抱怨呢?(应该直接抓了这些垃圾父母!)
但是,我们今天不谴责这些垃圾爹妈,我们关心一下自己。
恶劣的原生家庭下,我们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死结。
「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员,或许选择了,用抱怨、仇恨来解开这个心结,但遗憾的是,就像《自卑与超越》中说的,这种错误的应对方式,只会让这个死结越来越死,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而换一个角度呢?换一种方式呢?
所有人都会有局限性,包括我们的父母,而周围的环境,我们也无法掌控,就像你天生富贵,或者天生贫穷,这都不是自己可以主观掌控的。
但是,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有选择的自由。这种选择,不是对家庭的选择,而是你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看法和态度的选择。
换句话说,这种不及格的父母,就像我们人生中的挫折一样,只不过这个挫折属于天生倒霉,那么,就要放弃挣扎,放弃自己了吗?
抱怨、仇恨、放弃,把所有的罪都甩给原生家庭,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恐惧,一种对痛苦的自我逃避,一种不愿直面自己处境的下下策。
后来,我开始学会了对父母的理解,放下了对原生家庭的抱怨,我再一次感激父母对我的教育,无论是快乐、悲伤或者痛苦,那些所谓的「不敢创新」,换一个角度,其实是「追求完美」,如果没有父母的严苛教育,我能成为现在的自己吗?
几无可能。
以前的我,只看到了那些负面的东西,但现在我笃定,真正让我成长的,正是这些严苛教育。
瞧,换一个侧面去看事情,整个世界都会被打开,你和世界和解,世界就会朝你微笑。(好鸡汤,哈哈哈)
好啦,写了这么多,我们点一下题,再次回到周杰伦的那首歌,最后的歌词是这样的:
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
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
有空就多多握握她的手
把手牵着一起梦游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
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
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
其实,这篇文章,也送给我母亲,无论在我快乐、悲伤、失意、痛苦的时候,她都给了我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有严苛的,也有慈爱的,而正是这种大爱,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美好,也相信这些美好都可以靠宽容和努力来获得。
谢谢您,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