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不给他自己动手的机会,孩子就会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爱依赖他人,等等。
——卡尔 . 威特
儿童心理学家约翰 . 迪法兰和尼克 . 史汀曾询问过100名学龄儿童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快乐的家庭?”对此,孩子们列出的不是金钱、大房子、漂亮衣服和高级玩具,而是:“与家人一起做一些事情。”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从心理学上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帮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担当着一定的角色,通过这些劳动,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了其自信和责任心,领会到他对整个家庭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会产生一种被父母及家庭需要的自豪感。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把孩子能够胜任的家务劳动清楚地罗列出来。父母不必直接要求孩子做家务,可以通过暗示让孩子自觉去做家务。小孩子最初做家务可能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他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在之后才会慢慢产生。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学龄前儿童
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把衣物叠放整齐,把家里的纸屑捡到簸箕中,浇花,摆放餐巾、餐具,饭后一起收拾餐具,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这一时期,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拖的干净的地板等,激发孩子做家务的欲望。
(2)小学生
让孩子定期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桶;让孩子学会铺床叠被、洗自己的袜子;7岁以后还可以进行小采购(如买一包盐、一本作业本之类)、使用吸尘器、在厨房当个小帮手、在父母的监督下煎个油煎饼或荷包蛋、擦洗自行车。
(3)初中生
偶尔下厨房准备一家人的饭菜、做简单的维修工作、缝缝补补、织补衣物、熨衣服、会使用洗衣机和洗碗机、列购物清单。
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险的事,尤其是与电、煤气、开水等有关的劳动尽量不让孩子做,且不宜让孩子的劳动强度太大,或干的时间太久,以免使孩子厌烦或畏惧家务劳动。
引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重在培养孩子的参与精神,让孩子学会为家人做一点事情。孩子所做的家务劳动虽然显得微不足道,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因此,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并教育孩子学会用付出表示自己对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