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眼睛打上马赛克,那孩子的将来就一定在阴影之下。
——国馆君按
这个世界很危险,到处有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的东西。这让很多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担心孩子接触到这些有害信息。
但如果家长帮孩子把有害信息,一键屏蔽掉,是不是问题就完美解决了?在科幻剧《黑镜》第四季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引人深思。
主人公玛丽,是一名单亲妈妈。女儿萨拉是她的唯一的孩子,也是她的命根子。在女儿3岁那年,有一次她在公园里追着猫到处跑,差点就走丢,把玛丽吓得半死。
害怕孩子再次走丢,玛丽带着女儿去一家科技公司,在女儿脑中注入一种纳米级微型设备,然后玛丽就可以通过控制器,随时定位孩子的位置,监控孩子的呼吸、心跳、营养状况。
图片来源《黑镜》
最神奇的是,控制器还可以切换到女儿的视角,女儿见过些什么、听过些什么,玛丽都能了如指掌。此外,玛丽还可以开启“自动屏蔽模式”,让女儿远离对她成长不利的信息。
于是,电视里出现了暴力镜头,触发屏蔽模式,女儿视野变模糊,自动打上马赛克;路上有只恶狗向她狂吠,恶狗立即变成一团马赛克;连外公去世,玛丽在墓前悲伤哭泣的样子,在女儿眼中也自动打马……
女儿的生活环境,从此变得干净无污染。她不知道什么是血腥、暴力,也不懂得什么叫悲伤、恐惧。可屏蔽得了负面信息,却屏蔽不了女儿的好奇心。
在学校里,同学们围观一个血腥视频,女儿只能看到马赛克,她不甘心,让同学给她讲述视频内容;她还开始自残,拿铅笔猛扎自己的手指,想看清楚流血到底是怎么回事。
意识到了负面问题,玛丽赶紧关掉了“屏蔽模式”。但屏蔽模式,对于她女儿已经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她变得对禁忌的东西好奇心旺盛,也更敢于去突破底线、寻求刺激。
随着女儿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她想要逃脱母亲的掌控,就经常性撒谎;为了寻求刺激,15岁她就和男友滚床单;甚至出于好奇,开始吸毒……
玛丽得知以后,大为愤怒,母女两大吵一架,结果女儿痛打了母亲一顿,打得脸上鲜血淋漓,然后离家出走。这一回,玛丽真的丢掉了她女儿。
虽然这只是一个科幻故事,但反映的问题,却足够现实: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给孩子的世界打上马赛克,处处监控孩子,恰恰会不受控制地走向反面,最终毁掉孩子。
图片来源《黑镜》
如今这个年代,生养孩子的成本高了,孩子生得少了。每个孩子都成了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于是乎,过度保护,就成了一种常态。
远房表妹槿萱,独生女,她爸妈四十来岁才生的她,出生时脐带缠着脖子,差点就夭折了,医院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把她救回来。
她爸妈觉得孩子能活下来,简直谢天谢地,生怕哪天又遇到什么危险,所以对她管得特别严。从小就不准她参加剧烈的户外体育活动,也不准一个人或者和同学出去瞎逛,只准她在屋里练练画画、看看书。
不放心她一个人上学,哪怕去学校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在上高中前,都一直是父母轮班亲自接送;家里大小活也不准她做,连西瓜刀也不准她碰,怕她伤到自己。
同学商量要外出春游,父母害怕她在野外遇到危险,担忧她坠崖、摔倒、被蛇咬中毒身亡、甚至突发泥石流把她冲走,死活不准她去。
朋友打电话到家里找她,他父母很紧张,怕她谈恋爱,遇到渣男,受伤想不开,或者更糟糕,早孕然后瞒着家里堕胎之类,非要刨根问底:“是谁打电话?男的女的?叫什么名字?”要是不讲清楚,恐怕更会疑心。
上了高中之后,虽然允许她外出了,但要随时能向家里汇报,家里打电话过来她得立即接听;最夸张的是,有一次她和朋友去KTV唱歌,父母打电话没听到,也就没接,她妈干脆就风风火火跑到KTV来,把她痛骂了一顿,然后闹得不欢而散……
瑾萱的例子,当然算比较极端,可放眼整个社会,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的现象可真不少:
大学里下了暴雨积水了,环卫工人出动背着学生趟水;害怕学生摔倒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干脆取消春游、甚至让孩子少运动;害怕孩子切菜切到手,干脆就不然孩子学做饭、做家务……
所有的过度保护,都是以爱的名义施与的。
但武志红曾说:“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过度保护,就是这样一种危险的爱。
图片来源《李雷和韩梅梅》
这个世界,有阴暗的讯息,也有不可预测的危险,但如果把所有阴暗信息都屏蔽掉,把所有危险都给孩子遮挡掉。孩子不仅不会正常生长,反而会长残了、长歪了:
导致抗挫能力低下
小巍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面还有个姐姐。他是父母超生的儿子,当年可是罚了款的,别提有多金贵了。
所以,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他爸妈,全家人围着他转。不吃饭,就追着喂他吃;摔倒了哇哇大哭,家人马上把他抱起来,哄来哄去;在学校里受到欺负了,他妈甚至会跑到学校,把老师和欺负他的同学,都痛骂一顿。
总之,全家人连日常聊天的话题,都永远是关于小巍的。家里人从不对他发脾气,对他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
好在他一直成绩都还不错。但上了高中,他的精力不再集中在学习上,而是受到了很多干扰,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看他成绩变差,出于负责的态度,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批评了几句,结果小巍就受不了了,大哭起来,眼泪鼻涕一起流,哭着跑出办公室,翻过阳台栏杆,从教学楼上跳了下去。
幸亏楼不高,小巍也幸运,只摔断了几根肋骨。但被批评了一下就跳楼,这抗挫商之低下,简直匪夷所思。
心理学博士张智丰指出:“从小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其挫折承受能力更差。”小巍的低抗挫能力,就是被过度保护给“保护”出来的。
图片来源《青春派》
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开头《黑镜》里面玛丽母女俩的故事,就是这类典型。玛丽越是过度保护女儿,越是让孩子变得逆反,去突破禁忌的心理就更强烈。
实际上,当孩子逐渐成长,有了挣脱父母控制的意识,这个时候父母还是不懂得放手,依然故我,以保护的名义过度控制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可能进一步激化。
哈尔滨少女陈欣然,她父母对她可谓控制严密,不准她有亲密的朋友,不准她理短发,说她不留长发就不像个女孩子,还不准她专门去练体育。
随着陈欣然长大,自我意识增强,她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甚至发过断绝关系书,想和父母断绝关系,还离家出走,整夜不回家。
她被父母找回,被强制送到一家“戒网瘾”学校,受了3个月的体罚和精神折磨。而从学校出来后,她和父母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这段经历,更加痛恨父母。
回家没多久,父亲被她气出了心脏病,被送到医院医院急救。而留在家里的妈妈,却被陈欣然捆绑、用刀割伤大腿、用电棍和甩棒打,四天内滴水未进,最后死于“电解质紊乱”。
一场“弑母”的人间惨剧,就起因于父母过度保护,而导致的亲子矛盾激化。
图片来源《怒》
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过度保护?原因不在孩子真的很脆弱,不保护孩子就会散架,而在于很多父母,自身的认知行为出了问题:
从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为我生了你,所以我对你有绝对的控制权,以爱和保护的名义,按照自己的意志,把孩子当成一株小树苗去修剪,完全忽略了孩子不是手工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个体。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有自己该成长的轨迹。很多保护过度的父母,恰恰忘了这一点。
一刀切的粗暴做法
因为户外活动有危险,就不准孩子春游、运动;因为怕孩子受伤,就不让孩子做家务;因为现在很多动画片影视剧,有暴力的场面,干脆就不准孩子看电视、上网。
这种一刀切的粗暴做法,纯属家长自己教育偷懒。一刀切,父母自己可是省事了,但让孩子活在温室里,一旦要踏足社会,就容易经不起风浪。
图片来源《小别离》
在这个时代,社会上的不良信息那么多,你替孩子屏蔽不完;到处都有危险,哪怕吃饭都有可能噎着呛着,但父母不可能因噎废食,不准孩子吃饭。
父母与其对孩子过度保护,不如和孩子好好交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作家涵轩妈妈,是一名高知女性,教育心理学专业出身,她的教育技巧,非常高明,值得所有父母都学一下。
她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平时在家里都很乖巧听话。但学校里,有的同学教养不大好,满口脏话,还用手机下载一些少儿不宜的视频,诱导她孩子观看。
这事被学校老师发现了,报告给涵轩妈妈。要是一般父母,肯定是暴跳如雷,然后对孩子禁止这禁止那,甚至把孩子的手机都没收了。
但她却很心平气和,知道孩子步入青春期,对于性已经开始感兴趣,反应太过强烈,反而对孩子不好。
好在母子关系从来就比较融洽,像朋友一样,有什么都可以聊。她找来孩子,听他倾诉,并顺便买了些性教育知识方面的教材,让孩子细读。
这样坦诚交流过后,孩子不仅没有学坏,反而掌握了正确的知识,不必担心他一冲动变身成色魔,也不必担心他将来把女同学肚子搞大去借钱堕胎……
涵轩妈妈说:“当你发现孩子有了某些行为问题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禁止了事,而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引导孩子,让孩子走向正轨。”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有效保护。
孩子就是雏鸟,就是花朵,父母过度保护,为孩子挡住了风雨,但也就挡住了阳光。
优秀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在温室之外经历过风浪,这样的孩子,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本期编辑 ✎ 思有邪
◎本期编辑 ✎ 小 楼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国馆: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微信搜索关注: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 微博:@国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