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编辑部
大家好,我是馆馆。
最近,有一个同事想要给儿子报个早教班,说不想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对此,国馆编辑部九妹劝他要深思,她说,别为了一时的快,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九妹自称是典型钢铁直女,喜欢像男人一样思考问题,每次看事情的角度都很独特,今天就来看看她怎么说早教。
01:
前段时间,一个5岁孩子的简历上了热搜,被网友称作最牛幼儿简历。
简历有多牛呢?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① 2岁开始背诵古诗词,5岁已经能熟背百首古诗词,其中,最喜欢的诗词是《沁园春·雪》;② 2岁开始认字,5岁识字量达1500个,能独立阅读各类儿童读本;③ 从小就学习英语,英语年阅读计划是500本;④ 除此之外,每周还要用英文写3篇日记……
对于一个5岁孩子来说,这个确实不简单!
识字量达到1500个,已经达到了小学一年级水平;
熟背百首古诗词,已经达到小学六年级水平,其中她最喜欢的《沁园春·雪》,都是九年级人教版课本内容了;
就更不要说,一年读500本英文书籍,一周写3篇英文日记了!
说实话,5岁能有这样的水平,确实很厉害,绝对能吊打不少同龄人。
但这种优秀能不能成为人生的常态?我深表怀疑!
02:
过早教学
/小心厌学/
大学时,英语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看到杯子,说一遍汉语“杯子”,再说一遍英语“cup”;小女孩语言天赋不错,教几次就学会了,而且发音还很标准。
每一次,听到女儿说着标准美式英语时,老师就很高兴,觉得女儿已经甩同龄人好几条街了。
可是,没高兴多久,问题就来了。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小姑娘对英语越来越没热情了,甚至到最后,连嘴都能懒得张。不管大人怎么问,都一声不吭。
说这件事时,老师露出了一丝苦笑,“教孩子学英语这件事,千万不能着急”。
因为那时,她的女儿已经上高中了,英语差得一塌糊涂,几乎没有及格过。
在《不再错爱孩子》一书中,作者戴维埃尔发现,当孩子把太多时间用于学习,就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个简单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玩耍和社会化。
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丧失自我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不仅创造性低,还会导致自信心不强。
逼孩子早日学习知识,看似是赢在了起跑线,殊不知,这样的起跑线是有代价的。
时间一久,跟其他孩子相比,他不仅没有了早期学习的优势,还有可能越来越比他们差。
03:
有的早期教育
/效果真是被夸大了/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双生爬梯实验:
心理学家格赛尔,找来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每天只让哥哥练习10分钟爬梯,弟弟则不用爬。
6周后,哥哥爬5级梯只需26秒,弟弟却需45秒。
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开始让弟弟练习爬梯,连续进行了两周训练。
等两个孩子满54周的时候,哥哥已经练了8周,弟弟只练了2周。
结果弟弟反而超过了哥哥,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这个实验说明,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在恰当的时间给孩子恰当的教育。
比如,孩子7岁才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如果,在7岁前,就提前让孩子上各种数学班,其实很难从本质上获得锻炼。
但很多家长不懂这个道理,总想让孩子过早接触根本理解不了的知识。
甚至,有的家长,因为邻居小孩比自家孩子多算一道数学题,就差一点因为心脏病犯了,住进医院。
其实,家长根本不用这么焦虑,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早开始未必就意味着未来有优势。
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等等孩子?
在正确的时期,做恰当的教育,孩子不会因为晚就比别人差,反而会因为时机恰当表现更好!
04:
赢在了起跑线
/却输在了跑道上/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李天一。
就是那个从小吊打同龄人,被称作神童的孩子。
4岁时当 “申奥大使”,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教授;
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
多次在全国性钢琴比赛、书法比赛获得大奖;
海淀区年龄最小的书法协会会员;
……
按照这样的轨迹,李天一怎么都该是人中翘楚吧!
然而呢?
2011年9月6日,因殴打他人并损坏他人机动车被刑事拘留,被收容教养一年。
2013年2月20日,因涉嫌强奷被捕最终判有期徒刑十年,现在还都没有出狱。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起跑线上贏得先机的孩子,最后却输在了人生的跑道上。
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一定要在孩子6岁前,就立好规矩、做好管教,让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果一旦超过6岁,就管不了了。”
对于孩子来说,正确的三观、做人的底线、应有的品行,永远都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如果父母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钢琴、绘画、舞蹈、英语上,而错失了塑造孩子人格的最佳时期,只能说得不偿失!
很赞同卢梭的一句话:
“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05:
成为天才前
/得先做好人/
在电影《天才少女》中,玛丽是一个数学天才。
在别的小孩正在掰着手指算着“1+1”的时候,她能够通过计算,预测德国脱欧将引发经济危机。
正因为如此,她被外婆盯上了 !
外婆想要利用她的数学天赋,把她培养成伟大的数学家。
但舅舅不同意,因为,玛丽的妈妈就是着重培养了数学天赋,导致成为生活白痴。
最终,因为人格发展的不完善,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生活中各种关系,最终在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自杀。
人生需要容纳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果为了被人夸作天才,就错失了丧失了做为人本该拥有的一切,那真是不值得。
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学教育学,她说,中西教育最大的差距,就是美国父母更在乎孩子本身拥有的能力。
比如童子军,让4、5岁的孩子们去荒郊野外,学习怎么生存、取水、跟别人合作等等。
有心理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着力点,应该在三观的塑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不管孩子是不是天才,他都得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可以自由地去当小孩、去交朋友、去见识三教九流、尽情触碰细菌、拥抱真实生活的粗砺与殷实。
06:
/求知欲远比知识重要/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年轻人问哲学家,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哲学家问了句,“那你想吗?”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也还好吧!”
哲学家笑了笑,“要想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你想不想。要是想,方法自然就来了;要是不想,多少方法都没用!”
道理很简单,只有渴望成为艺术家时,人才有动力去学习、研究;只有渴望成为艺术家时,人才能有恒心、肯吃苦。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能力。
正如科斯所说,知识不是真理,知识一旦发现就是落后的。
对于孩子来说,对知识的好奇远比知识本身重要。
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个幼儿园园长,她说,现在不少家长评价幼儿园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有没有教数数字、拼音、英文字母。
与其说,这是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不如说是对教育本身的误解。
教育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早期教育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给孩子认字,数数。
而是在生活中,根据孩子自身发展规律,通过孩子认可的方式(一般是游戏),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等等。
从长期来看,比ABC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毕竟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外驱力走得快,内驱力走得远。
07:
优秀的父母
/不让孩子继承梦想/
在网上看过一档韩国综艺。
主持人问现场观众:“请问妈妈们的梦想是什么?”
其中,有一位母亲说:“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
主持人说:“我建议有这样想法的妈妈们,自己亲自去考那些名牌大学,与其等着上小学的孩子读十年八年去考大学,不如您自己去参加高考,反正您都学过一次,基础已经有了,何必等孩子呢?使劲复习两年,基本都能考上了。”
妈妈们又异口同声:“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
专家慢悠悠地怼了回去:“那您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优秀的家长,是不会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一次采访中,曾有记者问田亮,怎么为女儿的未来做打算?
田亮直言:“女儿未来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当然会以学业为重,我会保护她的天真,剩下的,就交由她自己选择,然后有方向性地进行引导。”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生了孩子以后就把自己想象的完美的人生,或是引以为傲的职业,强行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而是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敢去追求自己的梦,哪怕最终平平凡凡,只要是他所热爱的人生就足够。
正如纪伯伦所说:“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禁锢孩子的灵魂。”
08:
好的父母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的教育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是通过父母的引导,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借用教育学家蒙特梭利的话说,“教育并非家长、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
① 对世界保持好奇
只有充满好奇的人,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奇妙,才能最大限度丰盈自己的人生。
② 能够应对自己的情绪
情绪要伴随人的一生,把控不好情绪的人,也控制不好自己的人生。
让孩子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能帮助他发展出更完善的性格。
③ 会感知幸福,给别人幸福
生日时,有大party是幸福,有一碗清淡的长寿面也是幸福。
会感知幸福的人,有能力给别人幸福的人,更容易获得满意的人生。
④ 做事专注、有长性
不管做好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专注和长性。
这两个特性,能帮助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走得更远。
⑤ 有爱护身体、注重安全的意识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毕竟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安全意识的孩子,身边充满了危险。
09:
特别喜欢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蛛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不要急躁、不要慌张,耐心一点,多给孩子一点时间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