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互动中,讨论某个人的责任大多处于猜测,不是真实,更无益事情解决,看到问题所在,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才是最要紧的。
有朋友发来一大段文字,诉说自己与儿子的暑假生活,希望听听意见。描述中她感觉母子关系挺糟糕,很难受,用她自己的话说,“人间烟火把我熏成一个凶巴巴的中年妇女”。
有过简短文字交流后,抽空静下来又看了看朋友发来自述,我有一句话的感喟,“亲子互动关系中,没有谁对谁错,要的是有效解决困惑!”
这位妈妈最初有产后抑郁症倾向,因为看孩子不顺眼,缺少家人帮助,有极大心理痛苦,完全不是一般人的兴奋快乐。就如自己说的,“我是个什么妈妈呀,他刚出生不久我就很嫌弃他,他要哭要闹什么都需要我照顾,我洗衣做饭累死,还夜夜失眠夜夜哭,哭累了又一天,孩子醒了又要开始漫长的一天,孤立无援的我啊,把所有怨气撒到孩子身上。多少次抱着他,问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
由此可以看出,看到亲子关系不好的后面,先别着急指责一方,即便是看似强大的母亲这方,也会有孤立无援的痛苦。说出来的痛不叫痛,最怕心底那种痛,说不出,即便说出来也没人信,又摆不掉,仿佛一只黑狗如影随形。
再看这个9岁的小男孩呢,暑假要做的事情包括:游泳,上英语课,上作文课,改数学试题,还要玩最喜欢的奥特曼卡。让妈妈生气的事情也不少:早上不愿意吃饭,上英语课要催促,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吃饭,对妈妈说话不耐烦。
另一方面,当妈妈问他希望中的妈妈啥样子呢,儿子说了三点,“希望妈妈温柔一点,多陪陪小妹妹,不要说那么多话。” 句句又都说到了妈妈心坎上。
说到关系处理,总要涉及双方,甚至更多参与方,只要关系不顺或者出现差错,我们习惯归因解释,总不自觉归结为某一方的责任,这其实真是机械思维误区,总以为必须有人对事情负责才行。
就如同青春期对上更年期,如同男女生的认知偏差,如同言语不通的两个人交流,如同牙齿舌头的偶尔碰撞,不是非要讨论谁来负责任。
关系处理中,讨论某个人的责任大多处于猜测,不是真实,更无益事情解决,看到问题所在,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才是最要紧的。
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痛苦时候,追根溯源,一定是动机上出了问题,期待出现落空,本例中妈妈的苦恼自己说的很明白了,希望儿子“对妈妈好声好气说话,乖巧孝顺又懂事”。
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后面都是有动机的,除了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包括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归属动机。这个亲子关系中,妈妈的动机可以看出是希望孩子亲近自己,体贴人,最好还能听话。问题是,孩子也有自己的行为动机啊,也想从妈妈这里获得这些,包括认可自己独立思维、尊重个人权利、有家有爱有亲密。
基于关系的动机分析,帮助我们澄清希望达到的目标,即获得良好亲子关系,为此如何有效去做,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思考且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