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甥女阿禾两周岁了,我们上次约着一起逛商场时,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小阿禾居然已经开始对玩具的选择有了自己的想法,她会更加偏向于粉色的芭比娃娃,或者冰雪奇缘中的爱莎公主了。
有的男孩就是清一水的挖掘机,警车等男宝宝特色玩具,颜色也不外乎蓝色、黑色,偶尔会选择红色。但是我记得,阿禾更小的时候,也是会喜欢深颜色的东西,小汽车和挖掘机这类的玩具也是爱不释手。
我开玩笑的和一位男宝宝说:“你也可以选择一件粉色的玩具,这样就能和阿禾有一样的玩具啦”。他认真地说:“不行,老师,我是男生,男生不喜欢粉色”。
你或许也困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宝宝会根据性别,而有了颜色的区分意识呢?
为何我们会根据性别选颜色?
经济学家的理论偏向于:市场为了制造更多的商品,并且卖出,就会将商品的分类分的更为仔细,因此衣服和玩具,也开始打上了“男孩”和“女孩”的标签。
其实在一开始,粉色被认为是适合男孩子的,因为粉色代表勇敢果断和健康充满活力;蓝色则被认为是适合女孩子的,因为蓝色是圣女贞德的颜色,代表着贞洁和自尊自爱。
之后市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并逐渐影响家长们的判断,衣服和玩具等商品开始逐渐有了性别上的区分。
提到颜色,就更值得令人深思和审视我们自己对于宝宝的态度和要求了。颜色本身是不区分性别的,但是为何我们会认为女孩子就应该选择粉红色,穿一身黑就会被认为是“假小子”?男孩子穿粉色不好吗?
一味局限于我们为孩子"精心挑选"的颜色,反而会弱化宝宝本来所具有的多元的特征。那么除了市场化商品化外,还要哪些因素影响到宝宝的选择呢?
有研究表明,孩子对颜色的选择和基因无关,更多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所影响。
1.父母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通常认为男孩子应该具备果断勇敢的特质,而说起女孩子,则希望文静温柔。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就有可能会使家长在无意识中,给宝宝的选择设限或者直接代替孩子来进行选择。
当女生舞刀弄棒的时候,父母会说她不够文静。当男生给芭比娃娃穿上新衣服时,大人会说玩这种玩具没有男子汉气概。然而,宝宝通常会渴求安全感和成年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的认可。父母对于孩子选择各种物品的颜色和玩具的态度,将极大的影响宝宝以后对相似情况的选择。
2.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你去拜访一个拥有孩子的家庭,你给孩子所带的礼物如果是玩具或者衣服的话,那你必然会根据孩子的性别来选择你认为适合他(她)的。此时如果你选择和性别不符的衣服颜色或者玩具,你会通常不被人们理解和认可。因此,受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男宝和女宝在玩具和服装颜色的选择上会趋于单一。
3.未来职业和社会角色的要求
市面上的玩具,常常根据传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业的特点来制造。
会根据女孩子的性别特点来制造出很多的芭比娃娃和厨房玩具;根据男孩子的性别特点,制造出了很多乐高积木、小汽车和机器人模型。
BBC有一部关于玩具的实验短片《性别差异: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在实验中,男孩女孩会互换名字和衣服。而自认开明的陪玩志愿者,会把他们认为女性化的玩具给女孩(其实是男孩)玩,男性化的玩具给男孩(其实是女孩)玩。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女孩子一直被认为空间能力和逻辑思维不如男孩子,是不是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在选择玩具时就出现了错误和偏差?
如何正视宝宝的“性别教育”?
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孩子大约从3岁开始形成性别偏好,不同的孩子会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对于颜色和玩具独有的喜好。然后变成社会所期待的男孩子或者女孩子的模样。那么想改变这种现状,在娃3岁之前,请爸爸妈妈也变成“小宝宝”。
在玩具和衣服的选择上,和娃一样完全不考虑性别倾向。提供多元化选择,让孩子自己“看着办”。3岁以后也要淡化玩具的性别标签,不要强调这是女宝宝玩的,那是男宝宝玩的。
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性别意识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家长应该在各个方面给孩子树立榜样,爸爸妈妈别根据自己的性别来设限,而是和孩子一样突破性别的束缚。
例如,爸爸也可以炒菜洗衣,也可以伤心时掉下眼泪;妈妈也可以换换灯泡、可以和男孩子一起玩小汽车。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更能够在两性方面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给玩具分性别、根据性别选择颜色是时代倒退的表现。因此,在英国一个叫“Let Toys Be Toys”(让玩具回归玩具)的活动也在倡导销售商们不要在玩具和书上用标签区分男女。
枕边育儿寄语:
2015年Target百货公司宣布去除儿童玩具的性别标签,同年亚马逊也取消了玩具下的性别分类。衣服的款式、颜色都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中性风”的衣服,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育儿理念的进步发展。你家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呢?你有没有加以干预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