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y先森(爸妈内参主笔)
朋友的妈妈来他工作的城市看望他,他很开心也很欣喜,带着交往了两年的女朋友去和妈妈一起吃饭,结果一见面他的妈妈就把他拉到厨房说,
我让你舅妈给你找了个相亲对象,也是在这个城市工作,听说还是你高中校友,人也挺开朗的,你要不留个微信聊一下。
当时朋友脑子糊成了一锅粥,心里想着我的女朋友哪里不好了?一见面就给我安排相亲对象,这不是明摆着要我分手吗?
听朋友说,那一天他很不开心,尽管他的妈妈给他做了很多他爱吃的菜,他心里想的却是,
他都已经25岁了,他的妈妈从来就没尊重过他的意见。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像我的朋友一样,到了成年人的年纪却依旧在他母亲的眼中视若孩童,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母亲,到了应该退出的年纪,还打着爱你为你好的名义霸蛮地占有着孩子。
爱,是最完美的出发点,但是在有些人身上永远看不到爱的痕迹,反而更多的是伤害和无奈。
很多父母总是用成人的思想武断地为孩子选择一切,却从不问他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
记得高中的时候,班上有很多艺术特长生,看着他们能歌善舞会写会画,俨然一个个都是班级里的明星人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和一个同学聊天,他从小学钢琴,到高中时已经达到了可以参加省市级比赛的水准,可是在他的眼神里我始终看不到他想要的快乐和自在,他甚至很难过的说,
别看我可以参加比赛,也别看我得了那么多奖杯,其实我压根就不喜欢弹钢琴。
我从小就想打篮球,可是我妈说学钢琴有前途,将来高考还能加分,可是我真的很痛苦,看着别的同学在篮球场上奔跑呼喊,而我呢,到现在连篮球都没摸过。
同学望着楼下篮球场上人来人往的样子,真的一点都不快乐。
同样从小反感家庭教育方式的三毛也曾说,
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压力便由是产生了。
爱,从来都不是束缚孩子的思想、控制孩子的灵魂的工具,如果是,我情愿不要这样的爱。
在我的身边,看过也听过很多父母成天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甚至以此来稳固自己作为父母在道德制高点的位置,然后,很多人的生活环境就变成这般模样,
听妈妈的话,这个学校不好,妈妈给找个有外教老师的学校。
听妈妈的话,这个专业时间长毕业了也不一定好找工作。
听妈妈的话,在外面那么累干嘛回家考个公务员得了。
听妈妈的话,老这么单着怎么行结婚凑合凑合就行了。
这些话相信每一位朋友都不曾陌生,它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的思考和选择,而大多数父母选择的是永远不厌其烦地念着。
当我们读书时,当我们就业时,当我们谈恋爱时,当我们面对婚姻时,我们其实都没有办法避免这来自原生家庭最野蛮的“爱”的冲击。
王朔在《致女儿书》一书中这样和女儿讨论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
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
爱,本是情感中最纯洁最美好的结晶,但是一旦过了自由与平等的界限,那爱便也真的只能变成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道荆棘。
记得《奇葩说》最近有个辩题就是“父母有一键定制孩子完美人生的按钮,要不要按”,最让我感动的是蔡康永说的:
能被定制的是工业品,不能定制的才是艺术品。
其实孩子也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一味地“为你好”更多限制孩子原本的天性和自由,到最后带来的更多是痛苦和冲突,人类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对一段关系寄望过深”,而他们实则又忽略了,其实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埃克苏佩里在著作《小王子》的书中说:只有小孩子明白自己在寻找什么。
试问今天又有多少父母真正明白孩子想要什么,又可曾真的尊重过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或者连又是否给孩子留下过最基本的隐私空间?
我见过太多的父母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逼着孩子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我也见过太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恋爱婚姻横加干涉十分蛮霸,这样的父母又岂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曲筱绡说过,父母是天底下最不讲道理的生物,莫过于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一对负责任的父母除了给与孩子生活和物质上的满足之外,更应当给与他们精神上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自信自尊自强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和控制,这样的方式要么养出来一个巨婴,要么养出来一个弱子。
好的父母,能给与孩子自由翱翔的一片天空。而不好的父母,只会想方设法将孩子飞向天空的翅膀生生折断。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和子女的相遇从来都是偶然且随机,没有谁可以选择生在富贵之家,也没有谁愿意选择在贫民窟中长大。
上天赐予了每一个孩子无穷的能力与智慧,只要父母尽心陪伴他们成长起来,早早放手,他们便会足够强大而美好。
最可怕的是那父母自以为是的爱,往往成为孩子高飞最可痛心的羁绊。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在《先知》这一首诗里写过一段富有诗意又很实在的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我不知道如今的现代生活中,还有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爱着你”的名义去让孩子过着自己不情愿过的生活,做着不情愿做的事情。
我只知道这群孩子将来必定过的不会开心,更遑论是否有和其幸福,甚至这群孩子的孩子在不久远的将来,也会在原生家庭不可摆脱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中痛苦不已。
其实有时候真正的爱,永远都好似春风化雨雨化田,从来都是在无声和细微处润化人心。
岛田洋七在《佐贺的超级阿嬷》中讲了自己的童年故事:
买豆腐的人每天都故意捏碎一块豆腐,说是碰坏了,然后半价卖给贫穷的外婆。
外婆说,真正的体贴与尊重是让人察觉不到的。
并不是说对人好不应该让别人知道,而是那些心怀善良与慈爱的人,其实并不介意别人是否察觉自己的善良与慈爱。
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父母学习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吧,不用声张,无需标榜。
可能大多数父母不曾想到,爱,其实也是要体贴和尊重的道理。
我从小父母就外出务工,上学以前在武汉长大,三年级以前又在故乡读书,初中高中六年都是一个人在县城求学,高中毕业到武汉上了大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人生最初成长的前十八年里,和父母常常是聚少离多,所有在少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都是一个人承担,一个人排遣。
所以,这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恰好让我有新的收获,即是能得以站在父母与孩子这种原生家庭之外的位置去审视自己的父母。
他们也曾给与我许多的爱,只不过长久的父子、母子分离,孩子内心的心事他们全然不知,也无心过问。
他们还是想用最初教育孩子的方式试图去说服我,可是他们忘了我已经长大了。
每每闹到矛盾处,只能用最原始的思想和情感去企图征服孩子,这显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有时候我总能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给子女也是写给自己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父母总想帮我们多做一些事情,其实我们彼此都明白,这一生的终点总有一个人先行离开。
我们习惯了太多的相聚和共处,却总不愿意看到离别和分开,生老病死,恰如人生的每种状态,当我们尊重了这样的状态,我们才能活得安心和洒脱。
刘瑜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道:
等你长大,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
如果你想从政,只要出于恰当的理由,妈妈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个动物园饲养员,那也挺好。
其实每一对父母都明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会有自己的新生活和思想,别忘了孩子的未来不是你的,而是属于他自己。
这种难得的尊重,是未来在将来彼此更好的分别与重聚。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我们曾为人子女受人照料,我们也终将为人父母盼之成长。
这一代又一代的情感和血脉的传承中,我们自己是否有曾想过,我应该想要怎样的爱,而我又应该如何用最温柔的方式给孩子最好的爱。
如若有这样和平而真诚的方式,我想应该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尊重。
我懂你的不容易,你懂我的小情绪。我理解你一点点,你关照我一点点。爱的太多,未免甜得发腻。
爱的太少,又显得冷酷无情。莫不如在最恰当的时候进入,莫不如在最恰当的时候离开。
最后,也想用刘瑜送给女儿的这段话送给所有天下所有的孩子们,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作者简介:Ray先森,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自由写手,自媒体人。爱生活也爱文字,爱健身也爱美食。想说的都在字里,简书、新浪微博@Ray先森爱健身。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