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讲座中,现场答疑了部分问题,另外还搜集了很多书面问题,这些无法及时回答,会陆续对代表性问题进行个人理解,尝试着给予一些解释。
现场答疑的问题之一是,“孩子初三了,班级不让拿手机,家长想让孩子带一个用作联系,可否?另外如何看待孩子看手机的事情?”
以下是现场答复内容
班级管理明确不让带手机,这是制度规则,有利于孩子学习,还是执行为好,至于家长希望用作联系孩子使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成,比如与老师保持联系,与孩子说好遇有问题联系方式,还可以咨询其他家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如何处理孩子看手机问题,这个问题很好,因为很普遍,非常有代表性。我的看法有几点:
一是先界定手机作用,除了用作打电话,现在还用作娱乐放松与查询资料,这三个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看手机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互联网时代下,不让孩子不看手机是不可能的,比如孩子通过手机获得很多信息,不了解的话可能在学校都没有共同语言,为此疏通要比堵塞更现实。
三是处理好看手机与监管问题。孩子看手机获得资讯信息,或者玩游戏放松娱乐,这是自然的事情,家长无法杜绝,但要把握好看与管的问题,不能一看了之,要负起监管职责。
四是家长监管方式。提前“约法三章”,约定看的内容与时间,比如周一到周五不看,周末看多久,一定具体化,可操作,这些要与孩子沟通,征询好意见后可签字画押认可。一旦发现违规坚决按规章执行。
记得回答时候还提到一个故事,曾经遇到一个原来单位同事,听他说孩子初三了,主动问一句“摔了几个手机了”,把他惊讶的很,问我是如何知道的,我说这还有啥惊奇的,现在孩子不是都如此痴迷手机吗。
当然我的猜测不完全如此,很多孩子人家就很自律,不玩手机不看手机,家长根本不用担心啥,只不过我知道这个同事年轻时候爱玩,对于孩子的照顾不太到位,难免让孩子迷上看手机,不过猜测对了。
除了上面答疑,继续扯扯孩子看手机话题,沉迷玩手机最严重的,类似过去常说的迷恋电脑游戏,动辄给个“网瘾,沉迷,无法自拔”等等标签,并无法解决问题。
还是要回归到亲子关系根本上来。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关系的处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承认这点是基础,我们孩子喜欢玩才是正常的,喜欢学习则是找到了学习乐趣,喜欢玩手机也是找到了玩手机乐趣。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意志力强大到抵制外界诱惑程度,原因很简单,我们自己也做不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别强制要求孩子去做到。
一是孩子看手机是否正常的,只要把握好时间这个关键,无论查询信息,还是娱乐游戏,都不要紧张,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二是孩子看手机沉迷,像前面同事孩子看手机刷电视剧到半夜,不得不大发脾气,这时候粗暴管理效果有限,反思亲子关系如何,要与孩子沟通谈心,说出自己困惑与痛苦。
这时候就要采用一点技术,比如求异思维,无效的做法就不要再用了,发脾气不管用就别再自讨没趣了,换个方式来处理,比如非暴力沟通法,说出感受、需要以及诉求,一次没有效果,两次,三次,要记住就是不能重复以前无效的做法。
三是真的关心孩子,如询问孩子在学校情况,与老师加强沟通,邀请孩子同学来家里玩,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跟进处理孩子烦恼,只要家长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了,孩子自然就会有变化。这里的关键还是家长自己要先改变,让孩子感受到,而不是自以为是,当改变了亲子关系,最后就会带来孩子的变化。
家庭教育本质是爱的教育,这些都需要通过一个个小事,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关心,从细微处做起,从家长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