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子都会有尿床尿裤子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对尿意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较弱。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各个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尿床尿裤子的问题也会慢慢消失。
第一阶段(1岁半以前):随天性,想尿就尿
1岁半以前的宝宝,身体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而且有尿意也还不会控制、不会表达,尿床、尿裤子是无可避免的。粑粑麻麻不需要过于着急给宝宝把尿和进行排尿训练,就任由宝宝想尿就尿、想拉就拉。如果没有时间或不方便频繁洗尿布,也可以给宝宝用纸尿裤,小西瓜的粑粑麻麻也是这么做的。
小西瓜觉得,对于1岁半以内的宝宝,粑粑麻麻不必过于着急把尿和进行排便训练,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还没能很好地学习这一技能。如果家长过于焦急训练,反而还会给宝宝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可能使宝宝在潜意识中排斥自己排便。不过,家长在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跟宝宝说:“宝宝尿尿(大便)了,要换尿布了”,这样有助于宝宝对排便这件事情的理解。
第二阶段(1岁半-3岁):进行排便训练指导
宝宝到了1岁半,就已经做好了进行排便训练的生理和心理上准备,粑粑麻麻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自己排便的指导了哦。生理上,宝宝的肌肉神经越来越发达了,他们不仅可以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还慢慢学会了控制便便和尿尿的“存”和“放”。心理上,宝宝越来越聪明了,能够听懂大人的一些日常的指示,而且已经了解了去厕所是什么意思。
当然,3岁以内的孩子,与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在给孩子进行排便训练的时候,要以“行为教育为主,语言教育为辅”。麻麻首先要学会观察,看到孩子出现一些排便前的“小动作”,例如突然安静下来不动了,或是发出“嗯、嗯”的声音,就把孩子带到厕所,教他脱下裤子,并蹲下,或坐到坐便器上自己解决。
第三阶段(3岁以后):让孩子慢慢克服尿床、尿裤子
孩子到了3岁,膀胱的储尿能力越来越强,粑粑麻麻可以让孩子慢慢克服尿床和尿裤子了。孩子说要尿尿的时候,麻麻可以刻意让孩子憋一会再带他上厕所。从憋五分钟,到十分钟,再到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但是小西瓜要提醒粑粑麻麻,让孩子憋尿不能憋太久哦,一旦让孩子习惯了长时间憋尿,对肾功能是有很大损害的。
聪明宝宝不尿裤子?排便习惯与智力的关系
老一辈的人认为,宝宝越小学会自己排便就越聪明。而对于已经学会自己上厕所,却又忽然尿裤子的孩子,很多家长会担心是否孩子的智力受到了损伤,或是智力出现倒退。其实,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智力是由大脑来决定的,和控制大小便的膀胱相隔遥远,所以孩子的排便习惯与智力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只要孩子的其他方面表现正常,粑粑麻麻就不必担心孩子的智力问题。
孩子要做到大小便从想拉就拉的条件反射阶段,进步到真正的自理阶段,一般要到2、3岁,当然,有的孩子接受排便训练的时间较晚,也可能到3、4岁才能达到自理排便的目的。这时候的孩子能够意识到需要排泄的感觉,并且通过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表达这种感觉。其次,孩子要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肛门和尿道的肌肉运动,适当的憋尿。最后,孩子还要能理解并配合在适当的地点排泄。这些都要等到孩子生理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
其实,像小西瓜一样,已经学会了自己排便,却偶然出现尿床、尿裤子的现象,绝大多数是由心理因素影响的。大人们也常常说“吓尿了”,确实也有极少数的大人,会在一些惊险的、吓人的场景下出现尿裤子的现象。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险些发生交通事故,或是突然看见一些骇人听闻的事物,也有一些大人被吓尿了。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膀胱控制能力都比大人要弱,所以偶尔出现尿裤子的现象不足为奇,粑粑麻麻不必担心这是孩子智力出现问题,反而应该考虑一下孩子是否最近受到某些事情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有调查研究也证明,已经掌握自行排便能力的孩子,在对某些事情感到极度不安的时候,他们常会经常出现尿频或者把大小便拉在身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使孩子感到心理不安的各种因素,才能使孩子的以上症状得以根治。其实,小西瓜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尿裤子,是因为小西瓜刚上幼儿园,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老师同学都还不熟悉,心理上有些焦虑和紧张,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就尿裤子了。还有些时候,小西瓜跟小同学一起玩得很开心,尿急了却一时忘记要上厕所尿,当意识到快要憋不住的时候却晚了,只能尿裤子上了。不过小西瓜相信,过段时间,等我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就不会再经常的尿裤子了。
小西瓜最后还要提醒一下爸爸妈妈们,如果孩子偶尔出现尿裤子的情况,家长千万不要大声责备,以免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也不要嘲笑他们,否则他们会产生心理压力,而在心理压力下,孩子反而可能继续尿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