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文化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路。

  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2003年6月,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各地试点地区和单位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试点任务,为改革向面上逐步推开提供了典型示范,积累了新鲜经验。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科学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对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全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8年4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向面上推开、向纵深拓展的新阶段。2009年8月14日至16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南京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分专题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对新时期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逐步提出和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思路,明确了在这两种不同类型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市场作用的路径和方针,深刻反映了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迈出重要步伐。启动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深入推进电影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国已有284家出版社、2373家发行单位、14家电影制片厂、561家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完成转企改制工作。7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直属院团整体转企改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公司、中国动漫集团公司的组建工作也正在加紧推进。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在市场竞争中重现生机与活力,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得到改变,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3.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137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命名了三批10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评选出了42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文化贸易逆差逐步缩小,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4.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架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各级服务点75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完成50户以上的全部自然村和22.6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建成9万多个、社区书屋建成6万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5.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宏观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全国多数省区市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部门实现了局社分开、局台分开,部分试点地区整合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实行“三局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继续推进,9个原有综合性试点地区全部完成任务,新增的98个试点地区已有42个建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各地通过改革建立了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在执法力量、执法保障、执法效率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普遍得到加强,理顺了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十六大以来的探索实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1.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坚持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推进的力度。只有冲破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加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自觉地以新的观念看待新的事物,以新的思维研究新的情况,以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

  2.要处理好创新体制与转换机制的关系,坚持以体制创新为根本。体制具有根本性、长期性,体制决定机制,机制依附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体制创新作为根本,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作为衡量改革是否实现突破的重要标志,只有体制改革实现了,才能为微观机制转换和创新扫清障碍。

  3.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和经验来自于基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使改革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4.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看是否壮大了实力和竞争力,是否促进了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把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盘活存量,为加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5.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的关系,坚持以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离不开政策引路、政策激励、政策保障和对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离不开组织领导。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政策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改革能否实现新的突破,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在于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6.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和文化产业商品的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统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社会效益。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七大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务求实效,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一关键环节,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对于实力强、前景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打造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

  2.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意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

  3.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认真贯彻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深化改革,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通过企银合作、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度自觉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4.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积极创新“走出去”的思路、途径和办法。在继续加强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展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培育大型文化中介公司,形成一批跨国经营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创作生产既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又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加大与国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借助其销售网络、传输渠道和贸易平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

  5.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文化领域宏观调控和引导能力。按照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整合执法资源,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快整合归并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实行统一执法。完善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前瞻  前瞻词条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词条  回顾  回顾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文化体制

 让建筑体现审美“高线”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城市与建筑风貌的讨论从未停止。“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已成社会共识,但“建筑的灵魂又是什么”仍在一次次拷问着各地城市管理者。现实中,个别地方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