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父母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蹲下身以平等的心尊重孩子,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使孩子和父母更亲近。因为用爱的细节不仅能感染孩子,更能教育孩子。
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蹲下来,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技巧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
摒弃居高临下的心理
镜头1:彬彬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父母说什么他都不爱听,叫他做什么他也不愿去做,而且也不说原因。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彬彬的妈妈没有去呵斥他,批评他,而是摒弃父母居高临下的心理,走到孩子的面前,蹲下来,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了一番谈话,不断地孩子鼓励,彬彬在妈妈温馨话语的鼓励下,很快调整了自己,又变回以前那个乖巧的孩子,并且比以前更懂事了。
分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段时间的叛逆期,也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着急,要像彬彬的妈妈一样,冷静地对待,摒弃居高临下的心理,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怀,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知道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找出适当的办法帮孩子及时解决问题。如果彬彬的妈妈不能平等地与儿子进行交流,而是摆出长辈的架子,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他进行呵斥,命令他听话,试想,儿子还会感动,还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吗?
与孩子交流要有耐心
镜头2:雯雯与别的孩子打架了,新衣服扯破了,浑身是泥,身上也青一块紫一块是伤。父母看到她这样,气不打一处来,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她打了一顿,然后才问她为什么跟别人打架。雯雯挨了打,更觉得委屈,因此不管父母怎么问,就是一声不不吭。父母看着孩子不说话更生气,又把雯雯揍了一顿。
分析:孩子无论多小,都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要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些粗鲁的父母不分原因就打,不问清楚就骂。小孩子虽然没有反抗的能力,但会对父母的做法会有自己的想法,会产生怨恨的情绪,会用别的方式来表示对父母做法的不满。就像雯雯,不论父母如何吓唬、打骂,就是一言不发,其实孩子用沉默来表示反抗。到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太急躁,没有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如果父母不及时改变自己的态度,与孩子间的沟壑会变得越来越深。
镜头3:甜甜从幼儿园拿来一张报名表,是幼儿园安排的兴趣班,请家长给孩子选择并报名。妈妈问甜甜:“你想报什么班?”甜甜摇了摇头说:“我什么都不想报,报了班就没有时间玩了。”“不会的,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可以在学习中玩,而且还可以认识很多小朋友,好不好?”甜甜听妈妈这样说,想了一会,高兴地说:“我喜欢跳舞,那就报个舞蹈班吧。”遵从甜甜的选择,妈妈在报名表上给甜甜报了舞蹈班。
分析:父母若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使用暴力或者命令的方式,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尊重孩子,有事情与孩子商量,与孩子很好地沟通,听取孩子的意见与看法,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对父母要求的事情才能够愉快地完成。就如甜甜,父母对与她有关的事情,与她平等商量,一点也不勉强她,所以她才会乐意去做。
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言
镜头4:有一天涵涵没有按时从幼儿园回家,妈妈很着急,但回来后妈妈没有责怪她。只是告诉涵涵,妈妈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很担心她。涵涵说,她去隔壁楼上的小朋友家看他新买的玩具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妈妈说:“孩子,妈妈没有要责备你,但妈妈担心你在路上遇到不好的事情。以后,最好先告诉妈妈。”涵涵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说:“谢谢妈妈!”
分析:有些父母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语气,如“你应该……”“你不能……”“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这些生硬的语言难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引导者,当发现孩子有某方面欠缺的时候,可以给一些委婉的建议,使用“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等词语,这样利于孩子接受。比如涵涵的妈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冷静地看待孩子的错误,没有强硬的要求该怎么样,而是引导孩子怎么做更好,使孩子感受到母亲对她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