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推测,《黄州道中》这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309年前后。当时作者张养浩任监察御史,他路过黄州时,因想到苏东坡当年被贬黄州,所以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黄州道中》。该诗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张养浩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直接,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那各位不妨来细细品读看看,或许就有收获。
《黄州道中》
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
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话旧游。
作品赏析
诗的大意是:回顾圣贤们关于“濯足”的话语,就会想起万里江流。多年的宦海沉浮,令人感慨万千。一片闲云,无法形成一场大雨;满城落叶,却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落日晚照,大雁一直飞向一望无际的天边;西风呼啸,水边的高楼吹来悠扬的笛声。美梦醒来,已感悟到世事变幻,却依然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卢生的话题。
诗人年少时就勤奋好学,更胸怀壮志,虽然他仕途起伏不定,但总是坚持不懈地奋斗。但诗人越是努力,就越觉得道路曲折,而且深刻地感受到,大元王朝正日薄西山,繁华不再。
首联就表达出意欲归隐之意,“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 作者开篇化用典籍里的名词,“濯足”二字,传达出着诗人希望远离浑浊的朝堂、独善其身的强烈愿望。“尘迹”,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坎坷的身世。
颔联是流传久远的名句,非常具有象征意义,“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作者选择“闲云、黄叶”两个意象,不仅描绘出季节更替时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另有深意。
诗人试图改变现实,却苦于独木难支、孤掌难鸣,自己就像一朵来去不定的闲云,难以化成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而满城黄叶,则暗喻着元朝的国运式微,更是岌岌可危。
颈联又加入了更多意象,也令人深思,“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短短两句话,既有落日、归鸿、天际,还有西风、长笛、高楼,既渲染出一直凄清悠远的意境,也抒发了诗人迷惘悲凉的感情。
作者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断鸿”二字,只是作者的想象,也暗喻了作者自身,传达了惆怅和孤寂的心境。而“长笛”,又从听觉角度抒写,依然充满了一种愁情。
诗人席慕容在《乡愁》中曾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可见离人思归的情愫,常在悠远凄清的笛声中得到展开。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话旧游。” 这里用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即黄粱一梦的传说,宣泄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名利的幻灭感。
诗人不仅没有批驳其不可信,反而用“犹向”二字,表达了自己宁愿沉醉于幻梦,也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尾联抒写委婉,却充满难言之隐,令人读完倍感同情。
张养浩的这首七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开篇和结尾抒写心情,中间两联虽然是写景,也是为表达诗人惆怅之情作出的铺垫。全诗虚实相间,视听结合,充满了极强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濯足、断鸿等词语,抒发了万里飘零、归乡无计的思乡之情。又结合黄粱一梦的典故,传达出诗人意欲归隐、却功业未竟的矛盾心情。人生就是无法完美,有时才不经用,有时又向往田园。假如晚唐的李商隐可以跨越时空,并且读到这首诗,不知作何感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