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东周列国志》,名字已经很明显了,是对于东周时期各个国家的记录,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虽然和《三国志》一样都带“志”,但它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演义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有不少虚构的成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容易想到另外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同样都是讲乱世时期的故事,这两本书有没有什么可对比性呢?又该如何去评价《东周列国志》?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了从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蔡元放编著而成,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来去概括,混乱的春秋时期,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期间,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宁俞、赵盾等人士,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呢?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造成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当时的时期和人心的不齐有关。

其次,既然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近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书中还大量的讲述了“齐恒称霸”、“城濮之战”、“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伍参献策”、“荆轲刺秦王”、“冯媛客孟尝”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故事,依然传唱不绝。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不衰的历史典故,我才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去看这本书,期间也曾因学识尚浅几经想放下,也对其中的语句有迟疑不解,让我犹豫不决。

但我总觉得,像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演义小说,现存的已不多见,何况里面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值得一读,与之相比起来,耗费这些时日,自我感觉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世人皆知《四大名著》的影响力,但世人很少注意《东周列国志》。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之人,去询问一个大学生或高层次的人群,他们也未必能够知晓一二。

这就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体制的古板性。这种不灵活、不贴近生活、不与经典相结合,还有社会生活的膨胀,从而造成很多年轻的一代把我们中国最璀璨宝贵的精华流失殆尽,久而久之不得不是一种悲哀的现象。

东周列国志》最主要是史实,不涉及作者的偏向,所以个中的人物是非对错的评论性不大。对管仲等人的描写也很深入,不过你看了都会觉得管仲的讨论性不会像诸葛亮那么大。还有,三国的刘备和曹操死都那么多评论,但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得那么凄惨都没有多少的评论。

但诸葛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汉朝时期应该很重视东周列国的故事,所以诸葛才把自己比作管仲。对于那时,也许他们评论东周列国就等于现在我们评论三国。

不过三国演义的讨论性确实很强,比三国志的讨论性更强。但东周列国志始终还是偏向于史实,也没有像三国那样把人物太过神化,给人印象不深,也许是这样原因,导致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东周列国志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词条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词条  相比  相比词条  评价  评价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综合

 ​大暑节气 大暑养生五大要素

小暑马上就要过去,紧接着的大暑即将到来,大暑节气大概有一个月左右,那么,你知道大暑节气的由来吗?你知道大暑节气的一些天气特点吗?你知道大暑节气我们该如何养生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