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孤儿》应该是这半年以来最火的科幻小说之一,作者脑洞之大令人佩服。当外星文明降落地球后,整个世界已经处于命悬一线,而此刻能拯救人类的却是一群中国的高中生,而且他们拯救的方式是通过高考。当看到这样的介绍以后,恐怕大家都十分好奇《火星孤儿》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喜欢的朋友还是比较值得一读的,这次先为大家准备了其他读者对这部书的评价,就当做是一个参考吧。
《火星孤儿》读后感一:
第一次阅读刘洋的科幻小说,是短篇《勾股》。这则短篇是少见的数学科幻推理:如果有另外一个世界,所用的勾股常数和我们不同,那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看出刘洋作品的特色:由一个创意出发而形成短篇小说。接下来又读到他的短篇集《完美末日》,当中的短篇小说也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近些年原创科幻小说发展势头很好,但刘洋的科幻小说并没有走宏大叙事的风格,也没有挂个科幻的创意然后用一堆描述性的语言来填充,最后却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读刘洋的小说,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位作家确实就是在认真构思创意。所以在近年的原创科幻小说浪潮中,刘洋的小说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硬科幻特色,聚焦在物理、数学的基础科幻设定上,更关注设定给人们的生活直接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在科幻的设定下,人们会发生什么故事。
一个设定用于撑起一则精致的短篇小说,是非常合适的做法,但是要在长篇上继续保持原有的写作模式,则会遇到很多挑战。《火星孤儿》恰好是刘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这本书来作为分析样本倒是挺不错。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书的后记非常值得一读。从后记中可以明确看出,这本长篇的最初来自于一个创意: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这个创意非常符合作者之前短篇科幻小说的一贯构思,非常适合写成短篇小说。但是作者在发表过一些短篇科幻小说之后,自己有了创作长篇科幻小说的想法,所以这个创意被扩写了。
不妨来先看看,如果《火星孤儿》写成短篇,那应该如何写?大概只会分两条线来写。第一条线是各地出现电磁病毒,各大城市的电力都已经消失,且城市上空出现大量的石碑,上面刻着人类看不懂的题目。第二条线就应该是同步轨道上的封闭式高中——近腾高中,学生们开始学着完全不一样的教材,却没人解释为什么。两条线在学生进行提前高考的时候交汇,然后推导出最后的谜底。如果这样写,那写出来大概也就是一两万字的篇幅,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推动情节,是不错的做法。如果我们将其和《火星孤儿》的长篇相比,可以看出,小说多出了第三条线,即后文明时代的美国人生活。
为了完整展开这三条线,各大城市电力消失的情况描写非常详细,从磁性变化的端倪到后面电力消失情况的全面铺开,作者在此费了不少笔墨,并且在当中引入孙元一这个研究者角色,并让他在小说后期担任。而为了把第二条线和第三条线联系起来,作者明显是以索罗斯为原型塑造了索罗这个角色,既让他成为文明时代的金融巨鳄,试图搞垮竞争对手近腾高中;又让他成为后文明时代的宗教教主——因为他成功从近腾高中骗走了一名能够解开石碑题目的高中生阿木,让部分城市恢复了电力。
通过几名主要人物的“串场”,小说的长篇架构得以建立。而人物在小说中的任务也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破解外星人留下的题目,找出背后的根因。到了这里就会发现,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的“行文干涩、情节枯燥”的问题基本已经无可避免了。小说的主线任务只有一个,当中也缺乏足够分量的支线任务,而长篇小说的篇幅也摆在那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只能相对详细地描写封闭式高中的具体生活,同时也对第三条线做了适当发挥,但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和最后谜底的联系也许没有达到作者想像中的紧密。作者先构思出“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后面简写为B)”这个创意,由这个创意自然能够推导出前缀和后续两个部分,前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科书被改变(后面简写为A)”,后续则是“教科书改变后,学生会采取何种行动(后面简写为C)”。小说中当然会都详细写ABC,但略显微妙的地方在于,作者本来的构思是B,但最后小说的成文却是通过C去寻找A的答案,坦率说从C到A的过程并不那么强有力,因为地球上想必应该有更多具有同样智慧的人也能完成这项任务。而第三条线的描写,在本书中处在略显尴尬的地位,因为这条线和小说的谜底联系并不紧密,只是从侧面在表达电力消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许作者是想展开来写但最终因为成文的关系所以只是对这条线做了适当的描述。
作为评论者,当然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作者创作过程中面临的辛酸,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处理不好的问题,换到评论者身上,只会处理得更差。对作者来说,是第一次挑战长篇小说;对编辑来说,大概也是第一次试水国内的原创科幻长篇小说。如果小说里面有什么瑕疵,那也无伤大雅。本书最大的价值是最后十几页呈现的谜底,这个谜底才是刘洋科幻功力的完整展现,相信作者能够在后面的小说中发挥得更好,而将科幻设定完整展开为长篇小说,也必将为原创科幻小说提供更多丰富的类型。
作者:欧阳杼(来自豆瓣)
《火星孤儿》读后感二:
经历过少年时代高考的惊心动魄,翻开第一页,刘洋就将我们带回了高中的课堂。作者对未来高考教育的推演,将我们亲身经历中对高考最恐惧的记忆扩大至一种极端,封闭式教学、成绩分级、蓝色药水、监视项圈……随着极端的教育方式为学生们反抗,故事进入一种略显诡异的境地。当你以为这出现实主义戏剧将要引向重压之下的爆发,《沉默的故事》将在未来上演。峰回路转,与现实教材截然相反的教学材料进入课堂,学生们的暴动和荒诞的反抗撕开了藏在小故事下巨大阴谋,仿佛《楚门的世界》一般,故事的舞台从学校跃升到了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站,科幻的绚烂想象力至此一飞冲天。
改写物理规律,世界天翻地覆。彼此关联的地面上,全球停电和火灾的危机步步紧逼,神秘石碑掘土而起,外星谜题困惑世人,神秘的“263”计划,小小中学生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紧密相连。
随着谜题像高考试题一样抽丝剥茧逐渐清晰,我们也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物理规律定义的世界,天上空间站陷入黑暗恐慌,地下神秘宗教骤然崛起,这是一颗原子,改变了世界。这就是刘洋的科幻宇宙,对于科技倒退的恐慌所带来的的颤栗,势必击中我们每一个人。
在残酷的高考工厂中,机械式解题的少年阿木超越所有学生,解出了外星人的谜题,用一个数字“32.7”带来了黎明的希望。借助阿木的“神力”,投机分子索罗创建了电力神教,而不无讽刺的是,索罗也覆灭于阿木的机械式学习,仿佛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我们无从得知阿木如何搭建两个世界的桥梁,不无遗憾地讲,仅仅通过古河的眼睛,将新奇的设定裹挟着故事爆发,略有偷懒的嫌疑,但两个近在咫尺又远距天涯的宇宙文明彼此接触时,电子震荡产生的文明涟漪依旧动人心弦。从无可理喻,到叹为观止,仅仅是几页物理公式的解读。
如刘洋所言“纵然是低纬度的智慧种族,依旧可以扼住高纬度生命的喉咙”,纵然是高考这样朴素的题眼,也可以生发出毁天灭地的科幻奇想。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42是“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答案”,而在刘洋的科幻小说《火星孤儿》中,32.7则是“挽救人类现代文明的碑刻。”
作者:Richardo(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