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将应该是三国当中,最出名的五位武将了。不过虽然他们都出自蜀汉,但各自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好了。例如,当关羽得知自己和黄忠齐名后,就显得非常不高兴,还专门写信问诸葛亮他和黄忠究竟谁更厉害,看来关羽也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鸣金收军”就跟关羽还有黄忠之间的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发生在黄忠在长沙与关羽激战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韩玄、黄忠和关羽。原文如下:
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黄忠收军入城。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次日早饭毕,又来城下搦战。韩玄坐在城上,教黄忠出马。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再与云长交马。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两军齐声喝彩。
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黄忠赶来。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弃入城中。玄惊问之。忠曰:“此马久不上阵,故有此失。”玄曰:“汝箭百发百中,何不射之?”忠曰:“来日再战,必然诈败,诱到吊桥边射之。”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马与黄忠。忠拜谢而退,寻思:“难得云长如此义气!他不忍杀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不射,又恐违了将令。”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带着五百名刀斧手进攻长沙,管军校尉杨龄不知死活,率先与关羽交战,结果仅仅三个回合就被关羽斩于马下,老将黄忠随即出城接战关羽。在首日的较量中,两人单挑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等到了第二天,双方又激战了五六十个回合,依然难分输赢。关羽拨马便走,想用拖刀计斩杀黄忠。黄忠紧追不舍,却突然马失前蹄栽倒在地。见此情形,关羽不忍心下手,让黄忠回去换马再战。等黄忠回到城中后,太守韩玄让黄忠与关羽再战时射杀关羽,但黄忠对于关羽的不杀之恩非常感激,心中犹豫不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黄忠与关羽单挑一百回合后太守韩玄的反应,叫做“鸣金收军”, 意为用敲钲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议兵》中的“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小说中这段关羽战黄忠的故事虽然精彩,在历史上却并不存在,无论是《三国志?关羽传》还是《三国志?黄忠传》中均无这次交锋的记载。更为有趣的是,史料中也根本没有黄忠箭法高明这一说法,凡此种种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
既然关羽战黄忠是虚构出来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又是谁的发明创造呢?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这个故事并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首创,而是宋元时期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是元代三国话本《三国志平话》,这也是公认的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巨大参考作用的一部作品。在该书中,已经出现了关羽战长沙这一故事的雏型。
在《三国志平话》当中,关羽与黄忠交锋的地方并不是长沙,而是在金陵郡。在关羽出场之前,魏延与张飞二人先后与黄忠交过手并无法获胜,黄忠更是发出“只识云长,岂识张飞”之语,令张飞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关羽出手单挑黄忠,依然难分胜负,情急之下,关羽、张飞和魏延三人一起出手,依然与黄忠战成平手。最终 ,诸葛亮出面,这才劝降了黄忠。
当然,这个故事虽然热闹,但在情节设计上却有不少的漏洞,在抬高黄忠的同时也贬低了关羽、张飞和黄忠,体现出的是宋元时期民间艺人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创作理念和思路,比起《三国演义》来自然要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