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网上扫墓流行,烧纸、上香都消失之后,清明...

千年清明,生生不息,清明节扫墓是中国的传统。

以前人死总要讲究一个"落叶归根",现在虽然不一定非要回到老家安葬,不少老人就依乡随俗葬在当地公墓,但每逢清明,在世的人总是要去看一看过世的亲人。

现在城市里大多人扫墓的习俗和程序也已经十分简单了,最新的方式甚至还有网上扫墓,但毕竟这个形式还是有点太过轻易和不正式,所以清明节亲自动身去扫墓的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以寄托生者对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现代的公墓大多建在郊区山上,中国人现在还是多少有风水的讲究,墓地往往被山林环抱,再加上已经消失的各种焚烧习俗,所以墓园里甚至有一种自然的宁静。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又有上古时候女娲以泥土造人的古老神话影响,道家思想把自然和人的关系阐述到极致,所以尽管大多数中国人还不是庄子,但总体上我们极其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人去世以后是在天有灵或者泉下有灵的,又因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多多少少带着一些敬畏之心,故而山林合抱的现代公共墓园,也继承了一些天地与人世之际的感觉。

但即便墓园稍远,现在的扫墓活动也很简单,不过是买一束花,买"香"带到墓碑前去,很快就能办完。小贩一般都会把祭祀用品放在墓园钱卖,特别是赶上清明节一带日子,价格故意要往上提一些,但这种一年一次的活动,又是面对已逝之人,大多数扫墓者都不会计较。花可能是绢花或鲜花,多见白色黄色,还是以菊花为主;上香用的香已经成了一个长得像玩具般的电子香,制作看上去很简易粗糙,价格也比较便宜,就在墓园前卖,但毕竟是这种场合使用的,有些严肃的意味在里面。

往前推几年,墓园前卖的用品还是纸钱、冥币,还有鞭炮。公共墓园内墓碑一座挨着一座,几家人可能不定时地共用了一个铁桶,拿来烧纸,所以墓园里经常会看见烟雾缭绕,四处飘扬着白色的细纸屑,甚至仿佛下雪一般,烟还会熏人流泪咳嗽。生为城市住民,这种习俗可以明显地看出其种种不便一定是会被现代人嫌弃,最终淘汰的,但其实既好理解这种习俗的落后之处,也好理解老人们因为现在不烧纸了而感到有些愧对先人:这项习俗的历史之早,实在是与我们整个民族祭奠逝者的历史无法分割。

我们能在各种历史剧还有小说里,不仅古代,包括民国,都见得到烧纸这种习惯。

常用纸张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而据载,从魏晋开始,就已经有了烧纸钱这种行为出现,比较有名的是南朝时候的萧宝卷,就是那位步步生金莲的潘玉儿的荒唐皇帝丈夫:"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纸为纸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

毕竟中国人最早认为给死人送去财富尊荣的方式是陪葬:奴隶社会里直接用活奴隶陪葬,封建社会的帝陵、诸侯墓都有着丰厚的陪葬品,等等,后来渐渐变成给逝者烧物,大概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因为佛教就是主张火葬焚化的,而且在古代佛教国家的遗址上也出土过冥币。而且再加上经济上的原因,特别是落魄之人,烧纸钱乃至火葬比起拿财物用土地埋葬要省事一些,在古代百姓毕竟并不如受教育阶级富裕。

清明毕竟说是"扫墓",按照习俗,首先要先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现在我们是在把墓碑打扫干净后按辈分作揖,三拜,听长辈对先人有所交代,祈求庇佑;在过去,人们携带供品、财帛等物品到墓地,程序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彻供;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财帛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大体的意思差不多,只是现在都简化了。

别的国家有没有这样悼亡的节日呢?虽然也有,比如11月1日是法国的万灵节和波兰的亡人节,10月31日是墨西哥的亡灵节,等等,但这些日子总没有像我们的清明一样的意蕴。他们追悼逝者往往在年尾,生者亦感到疲倦,寒冬中的祭祀更显萧条肃杀,而我们祭祀的节日却恰恰在春天。

清明原本是一个节气,不是一个节日,清明中祭祀的传统其实沿袭的是寒食节的习惯: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高士叫介之推,他因为最终看透权谋利禄而在山中归隐,拒不做官,国君为了把他从山中逼出来就放火烧山,没想到他竟至死不出山中,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那一天不吃熟食。

那个时代的"士"不要说和现代人相比,即便是和后来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相比,三观也还很奇怪,"真"或者"自然"得太过分,毕竟至今仍然没有第二个真正看破生死存灭的庄子出现,但就是这些人类知识还很匮乏,生命简单又无常的年代,高士是真正的高士,一个人的死竟然引起了民族对死亡的尊敬,乃至成为习俗,不得不说是我们的独特之处;而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清明继承了寒食节对亡逝的敬意以后,还承担起了万物生长的快乐。

清明另外一项传统的习俗是踏青。

"踏青",踏是迈开脚步四处走,青是草木新生,这是一个找春天的日子。清明节气往往是春雨纷纷的前后,天气温暖湿润,人们"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处溜达玩耍,绝不是一个不能见笑声的时节。

按理说,一个节日应当是一种情绪,这样特殊的清明节是我们独有。相似的比如还有我们的重阳节,一方面是秋天和老人的节日,暮气沉沉,另一方面却有着一项登高的活动,让你不要就消沉下去了,而是要静心望远。

清明时节,当我站在老人的墓前,想及自己年强体壮;或者几十年后墓里的人是我,我的后辈也这样看着我时,就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延续感。中国人到底是以家族论的,中国人眼里人与人之间的血脉是连续的,因此逝者不湮灭,生者有寄托,生命的消失就意味着另一种延续。

那么,清明时节的烟雨晦暗和春草新绿,先人的墓碑和孩子的笑语,放在一起反而达到了中国人代代追求的、所谓的阴阳相生之类统一两个极端的大和谐。中国人总是追求统一,所以体现了那么多奇异的矛盾和包容,所以无论习俗如何演变,慎终追远,生生不息是清明节不变的意义,民族永远的性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香都  香都词条  烧纸  烧纸词条  扫墓  扫墓词条  清明  清明词条  消失  消失词条  
综合

 三月三绣球简笔画

画三月三绣球,要画出圆圆的球、绣球上面的四片花样、吊绳、绣球珠子和穗子,下面就开始画绣球。工具/材料纸、彩笔操作方法01:准备两支彩笔和一张纸。02:先用红色在...(展开)

综合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内容介绍

《偷书贼》是知名作家马克斯·苏萨克的经典之作,首次出版是在2005年。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战时期,我们都知道二战是有多么的残酷,对于全世界的人类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