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都存在着这样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有时候一个村里一起长大的一群玩伴,在小的时候彼此没什么差距,但随着年纪增长,最终出现判若云泥的巨大差别。比如说现代社会,可能小时候一起玩泥巴的两个孩子,长大后,一个读了博士,成为了高级人才,而另一个可能成为社会闲散,朝不保夕。民间百姓对于这类现象,时常提起这样的一句老话:男无性不钢,女无性无秧。
古代百姓虽然不比现代人读书多,但是他们也知道,决定人和人差距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而总结出来的内容,可以用来警醒后世,尽量避免后世的人重蹈覆辙,颇有些以史为鉴的意思。而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被归纳、浓缩成了很多俗语,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这句俗语。
先说“男无性不钢”。在这里,“性”指的是优秀的性格:这其中包括有斗志、有韧性。而钢,在古代文化里,被视为硬汉、有出息的象征。比如“恨铁不成钢”就是对自己所期盼的对象不努力所做出的一种无奈慨叹。所谓“男无性不钢”指的是作为一个男子,如果不能做有斗志、有韧性的人,那么他很难有太大成就。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十分常见。
就读书而言,在县城和乡镇长大后,通过高考等渠道大学毕业后出人头地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其实不亚于经历了一轮长征:因为在当下的县城和乡镇,有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选择弃学——当然弃学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因素,而是本身有厌学情绪。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能坚持、没有韧性的体现:因为感觉读书辛苦,于是放弃了。县城和乡镇长大的孩子,在坚持读到高三而后考上一个较为不错的大学以后,会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甩开了大半部分同龄人。坚持读书和因为厌学而选择退学,这就是典型的“有性”和“无性”的区别。
再说“女无性无秧”。在这里,“秧”,可以理解成禾苗,而和禾苗相对的,是田地里的杂草。对于古代农民来说,禾苗是值得珍惜的物种,需要保护,而杂草则是需要铲除的。“女无性无秧”,意思是女子如果没有好的性格,那么就成不了“禾苗”,只能成为“杂草”。在古代,女子的主要职能就是相夫教子。所谓相夫,就是辅助自己的丈夫,能在丈夫迷茫的时候、不得志的时候,用自己坚强的性格和丈夫一起顶住压力、同甘共苦,而非成为丈夫的拖累;所谓教子,就是用自己的好性格,潜移默化教导子女,让子女和自己一样收获好的性格。古人有感于女子具备好品质、好性格对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得出“女无性无秧”这一结论。
在当下,虽然科技进步,社会也发生变化,但是,本文提到的俗语,依旧值得所有人借鉴。毕竟,好的品质和性格,是家庭和事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