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谈论世界观意味离开本我去探索这个外在的世界,我们知道“我”是最真实也是最确定的存在,而离开之后,就变得不确定,每个自我的意识形态都会千差万别。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自我的意识形态一部分。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见世面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形成世界观之前一定先观世界。才能真正地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和美。
2、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相对一定条件的。
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一定条件的,包括人所有的认知都是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是准确的。
就如大名鼎鼎的牛顿定律,只能适用于速度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下,在量子力学范围内牛顿定律就不将适用,它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不适用于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而与之对立的在微观高速的物理事件中又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与之对应。
而且同一件事,不同角度,看到的真相也是不一样的
2、相对时空观
空间:位置关系。空间不是一种物质,不能作为介质。
“ 时间和空间的“零”点: 只有一个质点的时候,不存在位置关系更不存在位置关系变化,此时不存在空间和时间。
独立意义上和相对意义上的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只有两个质点的时候,存在位置关系,也就说产生空间,但此时位置关系是独立的,没有任何作为参照的其他位置关系,因而没有大小的意义。
如果此时位置关系不存在变化,那么,则只是独立意义上的空间,但没有时间。
如果 产生位置关系变化,那么时间产生,但由于没有做为参照的另一个变化,此时的时间也是独立的, 这个时间没有大小的意义。
而无论是独立的空间还是独立的时间,都是没有大小意义的,可以认为是无穷大也可以认为是无穷小,而如果非得对其细分,则逻辑上也是分不完的,因为它可以被认为是无限大的,就说任何一个时空段如果是独立出来逻辑上都是无限可分的。
当有三个质点以上时,就有 2 组以上的位置关系,此时,可以以某组作为参照,空间尺度就有了相对意义上的大小。 同样,如果有 2 组以上的位置关系变化时,以某组作为参照,时间尺度就有了相对意义上的大小。任何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一定有参照物,要不然就失去了大小的意义。
芝诺悖论:全希腊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永远追不上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他要追上龟,首先就要到达龟所爬行的出发点,这时龟已经往前爬行了一段;当阿基里跑到龟的第二个出发点时,龟又爬行了一小段,阿基里又得赶上这一小段,以至无穷。阿 基里只能无限地接近,但永远不能赶上它。所以,假如承认有运动,就得承认速 度最快的赶不上速度最慢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奥运会短跑冠军阿基里是可以轻松追上在距离上领先自己的乌龟的,哪怕乌龟提前跑上几分钟。但芝诺悖论却告诉我们:门儿都没有,哪怕二者同时出发。这又是为什么呢?既然在常识世界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怪事”,那问题肯定出在论证上。而 这一论证的过程是天衣无缝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在逻辑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这个思维方式把时间段和空间段独立出来了,独立出来的时空段是没有大小意义的,逻辑上都是无限可分的。因为人为地把阿基里追平乌龟这段时间段独立了,它没有了作为参照的时间,所以,它变成了一个没有大小意义的时间段,以上的思维过程,只是逻辑上去对这个独立的时间段进行细分,所以永远都分不完。这段距离也变成了无限可分的距离,永远都分不完。所以“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实际上以上的思维是在分时间,而不是在度过时间, 哪怕这个时间段只有一秒,你要分永远也分不完,但这些永远分不完的时间段加起来的客观世界的时间也不 过是一秒。一秒可以认为很短,如果他相对一天或 1 小时来说,也可以认为无限 长,如果相对于逻辑上的无限小来说。要能追上乌龟,逻辑上必须要有作为基准的时间段或空间段来作参考,如:秒或 米。
所以,如果时空观离开了相对的意义,就会出现类似上面的逻辑陷阱,用无限细分1秒所花的时间T(无限长)去代替这个实际的时间t(1秒)。而导致思维上出现这个1秒变成了无限长。
运动的相对性所有运动都是相对的。 任何物体独立看都是静止的。
由光速不变原理跟光速不可超越原理可推出宇宙的相对性:对于不同的观察点之间,由于彼此间存在相对运动,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他们的运 动速度是不同的,有的相对速度很低,物体呈物质状态,有的相对速度可能达到 光速,物体呈光状态,所以不同观察点上看到的同一物体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 而且看到的事件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等都是不同的,就是说每一个观察点看到 的历史都是不一样的,从而,有多少个观察点就有多少个宇宙历史。
爱因斯坦思维实验:假设有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在火车中点位置有个光源装置,打开光源,因为光速对任何参考系是一样的。所以,对火车上的人而言是光同时到达车头和车尾的,所用时间为均为t。
而对地面上的人而言光先到达车尾,后到达车头的,到达车尾所用时间为t1,到达车头所用时间为t2。并且t1<t<t2。所以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参考系看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车头和车尾均装上光感应爆炸装置,对车上的人而言,车头车尾是同时爆炸的,时间点在t时刻。
而对地面上的人而言,列车是在t1时刻因为车尾接收到光源已经爆炸了。
而t1~t这段时间,对车上人而言,一切安好,大家都还活着。而对地面上的人而言,车上的人已经死了。
所以不同的观察点,所经历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无数个观察点就会有无数个历史,世界是相对的。只是因为相对于人,大家所处观察点运动状态无限接近,所以大家缩经历的历史无限接近相同。
3、 二元论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包含矛盾。譬如,正电与负电,白天与黑夜,阴极与阳极,失去与得到。
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对任何具体的事物来讲,对立的统一是暂时、有条件,因此相对而对立的斗争则无条件、绝对的。
例如:学习与休息是对立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学习的多了,休息的时间就会少。休息的时间用多了,学习的时间就少了。
学习与休息是统一的。学习的好了,就可以安心的休息。休息好了,可以更好的学习。
4、 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
我们的客观世界,一切具体事物全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我们的客观世界,除了客观存在,就是客观运动。而且,客观存在和客观运动互为根基,互为条件。而那些向上的、前进的、积极的变化才则成了发展。
例如:
春秋时,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派人先去测量水,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澭水暴涨,荆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余人。荆人大惊,阵脚大乱,落荒而逃。荆人事先测量的路线是可以渡河的。现在水位已发生变化,暴涨了,还沿着事先测量的路线渡河,这是他们所以溃败的原因。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还有我们熟悉的刻舟求剑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5、 量变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当然,这两则故事都是笑话,今人是不会再有此愚笨之举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却永远给人以启迪。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具体地说,“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笨人吃饼”虽然和“愚人”吃盐不同,但也是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他吃饼吃饱了。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他不懂得这一点,就像“愚人吃盐”一样,只是看到了质变和量变的某一方面,割裂了两者辩证关系。他们一个只强调和看到了量变看不到质变;另一个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
6、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任何事件必会和之前的事件产生联系,同样也会和之后的事件产生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尤为常见的是我们熟悉的因果联系。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护林工人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森林面貌顿时改观了:林子里又宽敞又洁净,连一根杂草也没有.林务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不想森林却从此遭了殃.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枯枝败叶,看起来使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丛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凶啦.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一个铁匠给马钉蹄子.少钉了一颗钉子.这个马被一个将军骑上战场.在战场上马蹄脱落.跌倒了马匹.马匹跌倒造成将军受伤.将军带伤作战被敌人杀死.由于将军被杀死导致了一场战役失败.这场战役失败导致了身后的城池失手.城池失守造成城里百姓被屠杀,最后那个给马钉钉子的铁匠也被冲进城的敌人杀害.不过那个铁匠永远想不到他的死只是因为他当时少钉了一颗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