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俗语“不聋不瞎,不配当家”,有道理吗?古...

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时常让人有倚老卖老之感,但仔细想来却颇有几分道理。老人本身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特殊群体,尤其是对人情冷暖和为人处事大多有着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大多不是饱学之士,所得经验几乎来源于亲身经历,比纸上谈兵来得更为深刻。他们为了能够导人向善,便将自己的经验智慧总结成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他们的话很多都有时代的局限,但细嚼之下仍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比如这句“不聋不瞎,不配当家”就让许多不会当家的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家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成员都是因缘际会。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便造成了认知上的差异,对同一事物都不免生出不同看法,加上性格的优劣而时常爆发家庭冲突。而家庭问题在古代同样非常严峻,不过古代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家庭问题大多聚集在教子无方上与婆媳不合上。而在思想开放的今天,除了上诉问题外,还多了许多夫妻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要当家不仅需要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懂得阴阳调和之道,如此才能协调婆媳、子女、夫妻三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状态。

所谓“不聋不瞎,不配当家”并不是让我们事实装聋作哑,委曲求全换来的只有片刻宁静,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使问题继续产生量变。而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便会引起质变直到最终爆发而难以收拾,所以古人这句“不聋不瞎”强调的是“当聋则聋,当瞎则瞎”,也就是有选择性的装聋作哑。据说这句俗语出自清朝乾隆帝,乾隆贪图享乐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在用人上就把“装聋作哑”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和珅的亲近看似昏庸,实则大智若愚,和珅对乾隆的指示几乎面面俱到,而乾隆对其贪污受贿也是视若罔闻,然而乾隆心知肚明,只是换个花样帮嘉靖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不过我们要学的不是乾隆的阴险,而是明白矛盾的轻重。要懂得分清矛盾的主次,才能实现从“抓大放小”到“小事化了”的量变。反之,如果事事都要计较,不仅不能解决矛盾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介入而让矛盾横生枝节。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同此理,当家无疑是一家之主要对家庭负责,不仅要维持家庭成员的和睦,还要为家庭未来进行规划。如此更是必须具备大局观,明白家庭成员的生长环境和喜好,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当聋则聋,当瞎则瞎”。比如一个有严重洁癖的人要爱人或家人处处按他的标准或方式生活,无疑是自私的体现。反之,有的家庭本为农民出身,而后子女发家过上富贵的生活,但贫穷所遗留的一些习惯往往被子女视为掉价的表现而开始厌恶。

任何问题的改变都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偶尔“装聋作哑”又何尝不是缓和矛盾的一种方式,再加上时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此有心的前提下,长此以往何愁矛盾不消。有的人眼中容不得半点不是,无论是亲朋还是家人,一有失误就忍不住喋喋不休。对于一家之主来说,这是极为幼稚的,古代帝王将相均是大智若愚的人,他们善于隐忍寻找时机。试想一下那些名臣如果也像常人一样浮躁,一有矛盾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争得置死方休,估计青史留名的人得少一半。

不仅在处理家庭关系上需要,在管理公司的时候同样需要如此。人们来自天南地北,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经历使人们性格迥异,在面对不好的问题时通常都不会当场训诫,而是记下后思量轻重再寻找合适的方法加加以纠正。而在面对个别极端的错位行为时也会当众指出,这都取决于矛盾的大小及影响而不是随心所欲,毕竟当家和管理公司甚至和治理国家一样,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经验由来已久,既然都是管理多个成员,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都必不可少的需要“当聋则聋,当瞎则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俗语  俗语词条  不配  不配词条  当家  当家词条  有道  有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