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茶文化讲座》之第四 第四讲 结语:信...

       茶文化:此物清高世莫知

       第四讲 结语:信阳毛尖,香飘四海(下)

 

【续前】

                         信阳毛尖的采摘与制作

   阳春三月,茶芽开始萌发;“清明节”过后开始采摘,“谷雨节”之前普遍开采。春茶采摘时间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为春茶,也叫做“头茶”。开采的头两天,数量很少,称之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制也称为“雨前毛尖”。五月底春茶结束,停采5至10天,再采为夏茶,采摘时间一个月左右。八、九月间,秋芽萌发,采之则称为“秋茶”。秋季萌芽多为养树而不摘,于是便有“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之说。

   采茶时,不采老(叶),不采小,不采马蹄叶(鱼叶),不采茶果(花蕾、小茶果实),对夹叶则及时采尽。制作特级毛尖,只采摘1芽1叶初展;一级茶采摘1芽2叶初展,二级茶采摘1芽2叶至3叶初展为主,兼有2叶对夹叶。三级茶采摘1芽2至3叶,兼有较嫩的2叶对夹叶。四、五级采摘1芽3叶及2至3叶对夹叶。

   新鲜芽叶采摘后需及时炒制。炒制的工艺规程是:青叶入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择拣—再复烘—包装入库。炒制“生锅”起杀青、初揉作用,叶片软绵,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即全部转入“熟锅”,除继续起蒸发水份作用外,主要是进行做条、整形加工,并使之发挥香气。熟锅炒制后,及时进行初烘,彻底毁灭茶叶残余酶的活性,防止氧化劣变,并初步发挥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状之作用。初烘后摊凉2至10小时进行复烘。复烘之后择拣,再热烘一次即可密封。

   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起始于北宋。在唐代,人们饮用的多为团茶。到了宋太宗时期,茶叶制作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光州散茶也正是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所出现的。据说,光州散茶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茶的制法,形成了信阳毛尖茶的独特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如今信阳毛尖茶的主要产区是:信阳、潢川、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县,也就是说,主要集中在信阳。由于原光州的所辖区与信阳的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基本相同,又制定了统一的制茶标准,从而使“淮南茶,光州上”得到了充分发扬。

   在20世纪90年代,原信阳行署作出决定:在整个信阳地区内,凡按信阳毛尖工艺制作并达到信阳毛尖标准的茶叶均称为“信阳毛尖”,这一举措,推动了信阳毛尖茶的更大发展。

信阳毛尖的鉴别和品饮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茶就是古代文明的一个化身。 饮茶,要讲究其色、香、味、形,也即茶之“四美”。一杯好茶在手,既可提精神、助思考,又可涤烦清心、防疾治病、益寿延年;友朋相聚,贵宾临门,以茶相待,更是有助于增进友谊,谈笑风生。中国名茶,就像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特别是高级绿茶,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用玻璃杯冲泡,清汤绿叶,翠绿可爱;慢啜细品,融诗情画意于一杯,如此品茶玩味,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对茶的品尝就好像品尝美味珍肴一样,各人的口味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对于北方人来说,一般是要求茶叶具有香郁、味浓、饮后回甘生津的特点;而在江南一带,多数人不习惯气味浓厚的茶,而要求形色双全,气味清鲜。因此,不同地区的人,品茶的要求则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品茶总还是有几条共同的标准的,譬如说:“干看外形,湿评内质”。所谓“内质”,大体上就是:“入目而知其色,入鼻而闻其香,入口而尝其味”这三方面。

   外形,是品茶的第一步。就好像看戏时的幕内叫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品茶来说,则是未尝其味,先察其形。茶的外形,着重于形状与色泽。有经验的人,单从外形,便可大略推知其内质。拿信阳毛尖来说,凡是外形细嫩、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油润的,其香气和滋味一般都较好。反之,凡外形粗老、色泽枯暗的,其内质一般较差。此外,还要察看茶叶的净度与干香,不可有烟、霉、酸、馊等现象。

   色泽,有干湿之异。干茶叶的色泽主要是在看外形时鉴别,湿的色泽就是汤色,主要从色度、亮度这两方面来进行评价。绿茶茶汤的颜色,主要由黄酮类色素或叶绿素所组成,以嫩绿、清沏为上,以深黄、泛红或暗浊为差。汤色的好坏,不但决定茶叶内质的优劣,而且受到鲜叶的保管、加工及成品的贮藏的影响。例如,绿茶杀青不足,汤色就会变深或带红;陈茶、霉茶或干燥过火的茶,汤色常常会变得暗浊。

   香气,也有干、湿之分,又有温嗅、冷嗅之别。一杯在手,尚未知味,先受其香,故有“香气袭人”之说。据研究,茶香的原成分有五十多种,大部分是醇类物质,经过加工处理,又会衍生出更多的香味来,例如各种花香、果香以及青香、板栗香等。温嗅,可以辨香之高低(浓度);冷嗅,可以较香之长短(持久性)。茶香,除了要具备品种特色外,以高、长、鲜、爽为上。

   滋味,是品茶的关键。滋味与香味,占品茶的大半,而且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故可合称为“气味”,这是与中药的理论完全一致的。茶的滋味,是由茶汤中某种成分刺激舌上味蕾的结果。例如:“苦”、“涩”是“儿茶素”刺激的结果,“甜”是糖类刺激的结果,“鲜”是氨基酸刺激的结果,等等。一般来说,“味馨可口,醇如鲜爽”者必是上品茶;虽苦涩而仍醇,或苦后回甘者,亦是佳茶;如果苦涩不堪入口,或有霉、焦、酸、败诸味者,则必劣品无疑。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如今饮用信阳毛尖茶,则盛行“十道茶”之茶艺。这“十道茶”是:

   第一道:鉴赏佳茗毛尖

   茶艺师从茶盒中取出信阳毛尖茶,置于赏茶盘中,由茶艺小姐让宾客观赏毛尖茶独特的外形。

   第二道:泡茶玉液龙潭水

   泡茶用水,要选用信阳龙潭山泉水。该水具有清、甘、洁、活之特色。

   第三道:烫壶温杯洁器具

   茶艺师先净手,再将开水倒入茶盅,依次倒入闻香杯、品茗杯,再用茶筷夹洗杯子。茶是圣洁之物,泡茶人要有一颗圣洁之心。

   第四道:毛尖入宫吉祥意

   茶艺师从茶盒中取出信阳毛尖茶,用茶匙轻轻拨入壶内。

   第五道:冲洗仙颜品唇香

   喝信阳毛尖茶,讲究头道水、二道茶。为了更清洁卫生,要把这第一道茶水倒掉,这叫洗茶。

   第六道:湿润毛尖露芳容

   由茶艺师采用“回旋注水法”向壶中注水少许,浸润茶芽,称为温润泡。

   第七道:回青沏茶表敬意

   茶艺师将水注入壶内,上、下提拉,反复三次,雅称“凤凰三点头”;然后用壶盖轻轻拂去茶汤表面泡沫,称之为“春风拂面”。

   第八道:玉液回壶待君品

   茶艺师将壶中茶水迅速倒入茶盅内,使茶汤分离,浓淡均匀。

   第九道:平分秋色入茶盏

   茶艺师将茶盅之水,依次斟入闻香杯,缕缕清香扑面而来。

   第十道:敬奉宾客一盏茶

   茶艺小姐为各位献茶,请大家共享清香的茶水。

   茶客品茶时,应采用“三龙护鼎”式端杯手法。可先观汤色之匀雅,汤色嫩绿明亮,然后品滋味之韵喉,分三口品下这杯好茶。先润唇---柔软含香,再润舌---鲜醇清香,后润喉---回喉甘甜。 (本章全文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茶文化  茶文化词条  结语  结语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讲座  讲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