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土话,也就是流行于太原地区的太原方言,属于方言区划分下的晋语区。晋语属于北方方言分类,但按照中国社科院《官话方言的分区》的分类,晋语又独立于北方方言,因此晋语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北方方言。太原土话作为晋语区的核心代表自然也就具备了某种特殊性。
山西表里山河,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临黄河北望蒙古,省内山高沟深,真正适宜居住的区域较少,人口多聚居于几个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为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等,客观上反而保留了山西方言的独特性,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因此太原自然也成为山西各地方言的融合区域,也同样保留了太原土话的独特性。
太原土话按照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分为七个大片区十八个小片区,近年又大致归结为新派土话、北郊中老派土话、南郊老派土话三类。
先说说太原新派土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受到大量外来语言的影响,河北东北籍人员居多,建国初期的苏联援建项目大量落地另外大量配套企业的建设客观上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因此太原土话被迅速影响成为更容易被外来人口听懂的新派土话。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太原土话迅速发生了变化。但是相当程度上还是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乃至语法习惯上总体上仍然属于太原土话。
太原土话无论新派老派很少用普通话里那些疑问语气助词,比如“呢,吗”,一律用“哇”替代,“有哇?是不是哇?吃了哇?对哇?咱们去哇?”,万能语气词!再比如“闹”,“闹点儿酒喝,闹个房子,闹几个钱,闹个饭店,闹个汽车,闹得不赖,闹个好工作,闹个老婆”,万能动词!根本没有普通话的那些语法限制。“作甚来?干甚呀?说的是甚话了?你是甚意思了么?俄老汉干营生卡勤谨了”,列位如果是太原人应该能看懂。昨天——夜天,照顾——经(ji)由,思考——思谋(mu),定(定变音为地)懂,那么——物来,物来来意思就是程度变轻变小变薄变少,物来来,有没有点意思?喜欢是待见,可怜是恓慌,爱占便宜是么油烂水,没有本事是不起烂三,刚才是才刚,自己是自家,脑子不灵光是死迷处眼,不讲卫生是黑草五烂,穿的背心是腰腰,地上的虫子是牛牛,惹人讨厌是不惜烂吃,管小伙子是后生,有了本事叫起三,骗人是日哄,嫉妒是眼气,一起走是携跟,聊天是倒歇,好看是切塔,马上是立马,利索是利飒(sa),这样特定的词汇太多太多了。
北郊柴村地区连带阳曲,北山周边过去一直没有大的企业,外来人口很少,因此它的本地土话受到的影响较小。不过河西地区受六十年代各大企业进驻外来人口的影响土话就变化较大。这个——哉,那个——兀(wu)个,地方狭小——逼仄(ze)、仄逼,不要——嫑(biao),火柴——取灯子(现在极少使用),挣扎——扎挣,馒头——馍馍,稀罕少见——稀撒,青菜——(qi菜),香菜——芫荽(yansui),拿东西——荷(he)东西,正月——(zi月),里面——阖(he)里,爱打扮——爱作务,没正经——爱洋务,挨打挨骂——耐(nai)打耐(nai)骂),抬起来——臾(yu)起来,收拾——拾掇(duo),舒服——受用(ying),妥妥的太原专有词汇!
太原南郊小店一带还有现晋源部分地区有最正宗的太原老派土话,因为南郊过去一直很少受到外来人口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南郊比别处还要封闭,只是太原南扩政策才很快发展起来。南郊土话的文字表意其实和太原其他土话一样,不过发音有很大不同,一个两个——一怪(guai)两怪,头发——(dou发),衣裳——(衣suo),爽快——(suo快),强盗——(jio盗),不累——不(发音不律),兄弟——(发音徐弟)晌午——(发音suo午),南郊土话发音应该保留了最早的古汉语发音,带有鲜明的南郊特点。
太原土话还有一些别的特点,比如大量使用叠词,小刀刀,菜碟碟,画图图,洋码码,金金纸,瓶瓶罐罐,冰糖蛋蛋……,有时叠词使用时第一个字还有变音,比如说星星——xi星,蛋蛋——da蛋,西瓜瓣瓣——西瓜ba瓣,例子不胜枚举。
太原土话里有不少词汇,其实绝大部分太原本地人也不见得知道这些词汇的出处,比如说太原北郊阳曲不少地方形容小女孩漂亮——suan zi,其实应该是“淑正”贤淑周正的变音,太原土话有时把正读作zi,正月为zi 月就是明证,再比如形容人的模样——迷数,应该是眉眼礼数的简读,眉眼——太原土话发音是mi yan,简读为迷,礼数简读为数,中间省去礼字的发音也没什么不可能,古汉语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太原土话还有一些很特别的词汇,比如称呼他人或者别的事物的时候会念作“恁(nen)”,也可以念作“人家”,太原土话用得很普遍,不过发音大多为“nia”,其实这个字古义就是指代别的人别的事物的意思,古汉语词汇,元曲剧本里常见字。过去有一种烈性传染病叫做出麻疹,写出来是“当糠(dang kang)”,病情发作时皮肤症状就像是谷糠似的样子因此古人忌讳这个而把这个病称为“当糠”,太原土话发音为“duo kuo”,老派土话里有句骂人的话“起kuo”指人背后乱说话,谎话连篇,就是这个词。太原人爱吃一种小吃——灌肠,这个东西荞面蒸制,和动物肠没有一丁点关系,为什么叫做灌肠呢?其实就是发音误导,太原土话尤其南郊一带把“chang"读作“zuo”,比如晋源有个村子叫木厂头,当地人读作“木zuo dou”,罐本来指的是放置荞面的小蒸罐,太原土话把“罐作guan zuo”慢慢以讹传讹成“灌肠”也就解释通了。何况荞面最早本来就是吕梁临县柳林传来的,流传到太原南郊后它的名称迅速本地化没什么不可能。这个小吃最早的时候有没有具体名称都值得怀疑,不是吗?
作为太原人,也许谁都无法阻止太原土话的迅速消失,毕竟推广普通话,推进城市化是大趋势,但是这些土话里分明藏有历史的印记,藏有那个远去时代的文明,李荣教授说过一句话:晋语,尤其太原方言,是硕果仅存的古汉语!应该予以保护。”我想我们都有义务记录这些土话,因为这些土话里有我们祖先的印记,国家真的不能没有历史,人也真的不能没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