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句话可以表明中国人饮茶活动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礼仪。茶以文化形象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初现矛头,到了唐朝时期中国茶文化终于形成。
唐朝“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这本茶学专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推移演变,人们更多赋予茶精神层面的内涵。茶文化已经深深浸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深受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
一、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茶文化。“仁”,仁爱,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者,爱人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强调人类和宇宙万物统一于善。“礼”,讲求秩序与和谐,儒家通过礼制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国人也习惯以茶待客,表达善意。
儒家思想融入茶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茶礼的形成,到如今,茶礼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礼仪,也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喝茶,更能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庸”,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强调适度原则。泡茶要选清水,缓流的活水最佳,温度要掌握好,喝茶时,第一次泡茶之水只作洗涤之用,只喝之后的茶汤,喝茶的种类宜根据季节做出调整等等这些泡茶饮茶的细节体现出中庸思想。
儒家的“中庸”和“仁”“礼”思想文化融入在中国茶文化中,通过饮茶活动,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交流。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仁爱万物,内在自律,加强沟通,促进和谐,增进友谊。
二、茶文化与佛教思想
及中国几乎同步,由于佛教坐禅需要,与茶结下深厚缘分。佛教中有“茶禅一味”一说,以茶助禅,以茶礼佛,这为茶文化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茶的清明与禅的清明是相通的,这是一种内在联系。茶,清水煮泡才显茶叶本色。好的茶叶,经过滚水冲泡,反复几次,才会出味显色。出茶味,茶味清香醒神,出茶色,茶色清淡亮泽。茶的清明,让饮茶的人多了一份神清气爽进而悟出一种禅机,得一份清明。
禅,人清明才能有处浊世却不失性情的明泽。悟禅是一门学问,不仅是沉思,而是在沉思过后让人豁然开朗,彻悟人生。茶禅本是一味,共苦共通共清明。佛以为,众生皆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佛法就是要看淡生死,求得对“苦”的解脱,达到彻悟。茶性也苦,苦涩一直是茶叶很重要的成分与滋味,也正因为如此,茶汤让人喝起来不觉得腻,而且可以持续很久乃至整个人生。
有些人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更加体味到茶中的百味人生。喝茶都说先苦后甘,苦味消退后,甘味显露。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和佛教修习佛法清苦参禅也是一样的,参禅虽苦,但彻悟后的解脱何尝不是一种甜呢?佛教也主静,万物皆空。佛学的参透需要闭目静思,潜心修养。饮茶能让我们焦躁忙碌的心安定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品茗过程中,体味苦寂,放松下来,澄净心灵,沉淀心情,细品人生。
三、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道家以道、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道家以为道是自然而然的,“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这种观念也体现在茶道中,淡泊无为,物我两忘。道家也主张静修,而饮茶能够静心提高修行,所以茶是道家修行的必要之物。道家在静修时发现茶“静”的自然属性,在饮茶时提高了艺术境界。饮茶是静下来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对话,是自我的洗涤。
另外,道家的学说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怡情养性。茶生于山野之中,承天地雨露润泽,是自然之物。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在山水间品茗,回归自然,寄情山水,达到自我解脱乃至旷达的精神慰藉。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茶的清和淡雅,茶的自然本性,使得人们通过茶事修身养心,淡泊名利,亲近自然,自我慰藉。
四、总结
有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及至今日,没有不饮茶的国家,各国茶文化各有不同。中国茶文化指的不仅是茶叶本身,关键更在于茶文化的内涵,其“精神”层面的东西最重要,饮茶与人生处世相结合,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礼、茶道、茶学等活动是中国茶文化的集中体现。
茶是儒家“仁”、“礼”和“中庸”思想文化的体现,茶是佛家静下心求得对“苦”的解脱,茶也是道家亲近自然自我静修的心灵慰藉。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精华,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这朵光彩夺目的花。
如今,茶这种传统饮品也难逃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等种种洋饮料的冲击,我们更要振兴和弘扬中国茶文化。茶者,国饮也。愿人们多喝茶,多品茶,品味茶的苦与甘,学会淡然,坦然处世。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简史》
2、《茶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