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人如何起名字

文/晓锦源

    俗话说“好名行天下”,名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层次和文化品位,它绝不仅是一个代号而已。就算2020年的今天,在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科技时代,我们为人父母的,仍然觉得取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虽然我们不清楚名字跟命运有什么内在联系,也不清楚名字与一个人生命的预期存在多少关联,我们依旧相信名字也是人生未知的奥妙。甚至有些人还坚信,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一生命运。     

       名字,在今天的社会,当作一个词组来看了。它跟姓名紧密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指的含义。

    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

    《说文》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从这段话告诉我们,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

   上古时期,钻木求火,结绳记事,当时姓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直到夏商都习惯用干支之类。比如帝辛,帝乙,王甲之类。    

  到了周朝,也就是礼乐文明时期,名字也在礼乐文化的约束下,有了一套模糊的规则。《仪礼·丧服》记载 “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意思说:孩子出生3个月后,父亲就可以给孩子取名字了。因为三个月以后的孩子,眼睛已有和煦的光亮,也能发出“嘿嘿”的笑声(孩笑即咳笑),开始具有与人交流的知觉了。父母呼唤其名,孩子才会有反应。

    人们目前考证,最早的古代的命名记载,

《左传·桓公六年》 原文: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太)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名)之。

公问名于申繻(xū)。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大意是: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七〇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嫡长子同出生(即鲁庄公)。鲁国举行太子出生的礼仪:父亲接见儿子时用牛、羊、豕三牲各一的太牢,占卜选择吉利的士人抱着他,占卜选择吉利的士人妻子给他喂奶,桓公和文姜(桓公嫡夫人)、同宗妇人为他取名字。

       先前桓公向大夫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申繻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字眼来命名是象,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周朝人用避讳来奉事神明,名,在死了以后就要避讳。所以用国名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晋国因为僖公而废除司徒之官,宋国因为武公而废除司空之官名,我国因为先君献公、武公而废除具山、敖山二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以用来命名。”桓公说:“这孩子的出生,和我在同一个干支,把他命名叫做同。”

 《左传·桓公二年》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大意是,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条地战役的时候生了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兄弟是在千亩战役时生的,因此取名叫成师。晋大夫师服知道后说:“奇怪呀,国君替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意义产生礼仪,礼仪是政事的骨干,政事端正百姓,所以政事没有失误百姓就服从;相反就发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代人所命名的方法。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叫仇,他的兄弟叫成师,这就开始预示祸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被废黜了吧!”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汉代的取名风尚与先秦相比又有大变。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4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取单字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除“陵”字,也改用单字名“弗”。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这一单字取名风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在唐宋时期,古人取名的风气出现大转变、新气象。“予、臣、汝、友”一类称谓美字,和“可、如、斯、也”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唐宋取名还有复古的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受到宋人的欢迎,老、叟、翁这些字常常入名,令名字显得“老气”,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姓名 源自周易古典的:

北宋明相 晏殊,字同叔。《周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唐初思杰骆宾王,字观光。《周易》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唐,编纂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陆羽,字渐鸿。《周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字龟龄,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周易·损卦》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名。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如命里缺“火”,取名时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到了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分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20字辈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古代还是族谱编修传统,这对名字的要求就很严格。族谱,又称宗谱、祖谱、家牒、族牒等。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

字辈,起源于宋朝,《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字辈。

一般的字辈句式,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

  同一个姓氏,族中之人一出生就得按辈份对字入座。千百年的实践,让不同姓氏的人们深切认识到:规范命名用字,对于理顺家族谱系关系,具有十分奇妙而无可替代之作用。因此,家族字辈便成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而被广泛使用的命名方法。现如今农村地区还比比皆是延续按谱系字辈起名字的习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人如何起名字  起名字  起名字词条  古人  古人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古人如何起名字词条  
综合

 简笔画福娃是怎么画的

画福娃,要画出圆圆的头、头上的一撮毛、眉间的红点,以及作揖的姿势。下面就来画福娃。操作方法01: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红色的彩笔。02:先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火苗的形状,...(展开)

综合

 简笔画野花的画法

各位爸爸妈妈们,您的孩子是否会画出一朵朵漂亮的小花呢?如果他不会的话,就给他看看小编的指南吧!工具/材料素描本,铅笔,橡皮,蜡笔操作方法01:首先,我们在素描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