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术
东南亚美术
东南亚受中国和印度两方面文化的强烈影响,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广大接触圈。东南亚美术与中国美术和印度美术有极密切的关系。
一、东南亚的原始美术
在东南亚曾有爪哇原始人化石的发现,可推知打制石器的原始人类在爪哇岛一带生活过。新石器时代及金石并用的初期阶段文化遗址发现较多,有缅甸的安雅蒂亚文化、戈达、塔姆旁文化,越南的华·丙文化和泰国的芬·诺文化等。其中华·丙文化可作代表,其遗物分布在老挝、马来半岛的许多地方。
在一些遗址发现了较进步的土器和埋葬死者的随葬品,时代大致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些美术品有在石块上或土制品上线刻的人面、兽面及暗示狩猎生活的鹿、动物等。尚有显示母系农耕生活的丰腴女神及女面具遗品被发现。
后来,由黄河流域先进的汉族文化波及而进入青铜时代,因此,在东南亚墓葬中,铜镜、武器、装身具等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越南清化的洞松文化,显示了在汉文化影响下东南亚进入青铜时代的飞跃发展。这里在发现磨利石斧的同时,尚有青铜鼓、武器、容器、装饰品、土器、玉制装身具、货币等许多随葬品被发现。其中铜鼓的器面、器壁布满了几何式的圆弧,锯齿纹,配着飞鸟、精灵船、蛙等造形,其整体造型及装饰显示着东南亚土著原始民族的审美意识。
二、东南亚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公元前后,佛教、印度教先后由印度传来。特别是公元4世纪前后印度笈多王朝和公元8世纪建立的帕拉王朝等都先后给东南亚文化以深刻影响,结合东南亚各国的固有文化,东南亚曾长期繁荣,并留下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建筑雕刻作品。
在我国唐代史籍上被称为骠国的缅甸,随着印度教移民、佛教徒的到来,以蒲洛姆及塔通为中心,印度文化得以生根并发展起来。公元9世纪缅甸政治中心从蒲洛姆移向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帕岗。公元11世纪到公元13世纪帕岗王朝的宗教营造活动一度繁荣兴盛,帕岗地区成为佛教中心,仅佛塔就有五千多座遗址。
在缅甸,佛塔叫帕哥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印度的覆钵塔变形而来的钟形塔。底部为多层重叠,顶上呈圆锥形,以《布巴雅塔那》为代表。
《布巴雅塔那》
另一种以方形平面为基坛,连续重叠若干、上面乘载圆锥形,以《阿南达塔》为代表。阿南达塔把佛教塔形与印度教寺院的希喀拉型高塔组合在一起,是缅甸民族风的审美意识的再创造。塔高56米,在龛室内有高达10米以上的4座佛像和石雕佛传及本生图。
《阿南达塔》
另外,公元18世纪重修的修维达贡塔,高约113米,镀黄金,以美观称世。雕刻有蒲洛姆遗址出土的,类似印度笈多朝样式的金银小像、银制舍利容器、青铜小佛像等。此外,阿南达寺院塔基部的高浮雕本生故事也极为优秀。
泰国最早的雕刻创作亦始于民间信仰的偶像制作,受印度造型影响颇大,从青铜佛至赤砂岩石佛均有力作出土。这类作品成为猛族德瓦拉维蒂王朝(公元6—11世纪)美术活动的根基。泰国早期雕刻几乎是笈多朝造型的摹仿,可是到晚期创作的托维拉维蒂雕像,其大螺发、扁平的颜面,弯弓形眉、突出的眼睛、宽平的鼻梁和大鼻翼、厚厚的嘴唇等,综合了猛族颜面的独有特征。通过海上交通,印度教美术亦被传入,出现了维修奴神、克利修那、太阳神斯里雅等雕像。
从公元8世纪到13世纪,崛起的修里维贾雅王朝受印度笈多朝、帕拉朝影响,作品多属大乘佛教造像。公元11—13世纪泰国中部、东部、东北部受克美尔族支配,受吴哥石窟寺院造型及巴俑(Bayan)造型影响,然而,它仍着眼于猛族人的眼、口唇等民族造型特点,被称为猛-克美尔造型。
公元13世纪以后,先后在清迈、素可泰、阿犹蒂亚等地的造型活动展示了泰族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造型理想。特别是素可泰人的创造,给泰国文化留下了极重要的一页,素可泰被称为泰国文化艺术的摇篮。渐渐由北而南的克美尔艺术被泰族人继承发扬,结合土著而诞生具有自己民族颜面、姿态的各种雕像,在艺术上获得新的意义。
《神像》
《泰国皇宫玉佛寺内神像》
泰国寺庙的《巨型Garuda守护雕塑》
《水神庙壁窟》
亚洲东南亚的美术介绍,详见本公众号其他文章:
西方艺术史:东南亚美术-柬埔寨和印尼的艺术【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