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谈氏论述:中原食土还土,历尚土葬;漠北食肉还肉,习尚兽葬。食植物为生,谓之食土;食鸟兽为生,谓之食肉。僧道迷于仙佛,历古有尚火化者。今世人烟稠密,生计频繁,人民亦有习尚火化者,意为火化清洁,且不占地而生产,相习以为民生大德。要知人为万物之灵,父母养育之恩,昃天罔极,百年后厚礼以葬之,心尚以为未安;若竟火化,于心何安?且当新丧之际,衣冠端正,面目如生,岂忍付之一矩!不谓人类全重孝道,即家禽动物,不害于人者,人尚不甚残害之,何况于父母骨肉之恩?若谓费于衣棺,侵占地面,尽有薄葬深葬办法,何取于火?盖释道者,本无后启血脉之谊,早置父母养育之恩于陌路之中,认老僧老道为父老,骨肉分离。已非一朝一夕,究于情感无稽也。百年而火化之,归之于仙佛,理无不当。若在家之流,理非所宜,火化而亲属子女目所不睹,鼻所未嗅,意为黑白者,我父我母之骨灰,拾而藏之,即以为已尽孝道,甚至于有不悖父母遗嘱为言者,吁亦可痛矣!父母祖宗遗志,本不可违,以为惟火化之志可违,违之而并不以为不孝,恻隐之心,人旨有之,人道主义,人皆有之,独于父母火化而无之,则不可也。若竟火化之,若令子女亲自端之于烈火之中,目睹其火化,鼻嗅得烟雾瘴气,心不酸痛,目不泪下者,恐绝无人也。设或不然者,吾知其为非人类也。火化而曰火葬,于理已属牵强,视曰葬者藏也,宝藏而珍藏之,于礼虽不分厚薄,于孝道,于人道,实有两全其美者,古之所尚,旷观东瀛,其历尚火化者,殊有离于礼义人道之训矣,中原道义之邦,地广大众,殊有所不然耳,姑混数语,以供会后之研究人道与地学者。
承道子诠释:火算火化,是社会性的问题,现代是属于无何奈何之事,姑置之不论。目前,火化大势正在进行中,社会上不少人最为关心的倒是火化之后,再寻龙点穴安葬,究竟有没有效用的问题。有人说有效,有人说无效,谁对?谁错?从何而辨之?关于这个问题,谈氏在“论立极”中就有精彩的论述,摘录如下:
书曰:物物一太极。有物必有极,有极必有物;物即是极,极即是物也。地理之论极,以人为极也。地既而为墓,则墓中有人;地既而为屋,则屋内有人。既筑墓而未登穴,既建屋而未入宅,则无极也。无极则无八方宜忌之分;有极矣,然后八方有定,吉凶有关,此阴阳宅之立极,为吉凶悔吝之动机也。
火化之后,这些泥灰、死灰,已经不存在人类本质性之物理,与自然之死灰、死土、死泥无异。换言之,就是“无物无极”矣。谈氏说:“无极则无八方宜忌之分。”又何能有吉凶之感应呢?
再回顾谈氏在论“葬”字时说:“世有用尸体
与骨灰者,物质也似已变异,气感上则仍一而无二。气与情,地与灵,不因物质上之变异,而其情气,减其感应。骨亦物,灰亦物,于情不变,于气仍感,感不感由于情,验不验亦由于情,情变则气变矣,气既变,于人亦无验。”谈氏为了自圆其说,竟说“骨亦物,灰亦物”。若说是“物”就能“立极”的话,大地何处无土无物?龙穴本就是“土”中成,土本身就是物,为何土本身不能作“极”呢?非要葬骨而后有“极”呢?「灰」确实是“物”,而非「骸骨」矣!因此,灰不能立极,无极就没有吉凶宜忌。谈氏又说:“于情不变,于气仍感,感不感由于情。”谈氏此说更加要不得,若是以“情”论“感不感”,岂不变成以“情”[立极]了?人可与狗有情,可与猫有情,可与猪有情,可与蛇有情……。人与这些畜生,能“感不感由于情”吗?
更何况父子反目者,因情变而算父则无感应了?有是理吗?
至此,大家可以明白——[灰」不能[立极],
“情”也不能立极矣!孰对孰错,智者去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