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古代金石学与近现代...

金文自汉武帝元鼎元年重现之后,一直不乏文人学者的关注,由此还催生了一门古老的学科--金石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古代考古和鉴宝活动的发展。

43.1汉武帝画像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金"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指石刻文字及石刻。金石学者热衷于收集金石及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广义上的金石学还包括简牍、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汉代时,存于皇家书院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经相当残破,故而存世和陆续发现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变得尤为珍贵。汉武帝时,皇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改元元鼎可以看出官方对有铭青铜器的重视,但铭文这种特殊类型的文献资料却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43.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汉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间,以金文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氛围极其淡薄,只有部分学者以私人身份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期间,有少量著录辑录了一些器物的图像、名称和用途,但未能对器物的形制、刻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断代研究,故而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但这些零星的研究及其贡献在学术史上不应该被忽略,它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43.3古版《汉书》

如《汉书·郊祀志》中"美阳得鼎"的故事,西汉宣帝神爵四年,美阳出土了一尊铜鼎,此鼎被献到宫中,满朝君臣均无法辨识鼎上铸的铭文,最后太中大夫张敞(为妻子画眉千古留名)将鼎上的文字释读出来。

43.4古代四大浪漫故事之一-张敞画眉

铭文:"「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fǔ fú)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译为:"(天子任命大臣尸臣)从此管理枸邑这个地方,赐给你旌旗、官服和武器戈。尸臣用书信向天子表达敬意(另外还铸了鼎):臣万分感谢天子厚爱,岂敢不遵从天子之命。"

43.5“对扬”“丕显”等词多用于金文文章

张敞还断定尸臣鼎是存放在周朝宗庙里的鼎。他的断代方法和铭文释读基本正确,可见其具有扎实的青铜器鉴定和金文识读能力,是古代正史中记录不多的鉴宝(金石学)能人。

另有北魏郦道元,南北朝刘显、刘杳、刘之遴、江淹,唐代封演、陆广微等人都是有一定名望的金石学者和古文字鉴定大师,他们对青铜器和石刻文的研究记录存世不少,大多释读结果是正确的,也反映了当时金石学虽未形成系统,但是文人收藏和考证古器的习惯一直在传承,金石学已处于萌芽状态。

43.6郦道元及其著作《水经注》

汉唐之间的金文研究之所以难以开展,主要原因是青铜器自古以来就是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能够接触并作研究的人十分有限。即使官方收藏,学者使用起来也有诸多不便。只有通过著录,才能使更多的研究者利用到这些金文资料,真正发挥其史料价值。(金文著录:指通过描摹、拓印等方式将青铜器铭文编纂成书,作为研究资料公之于世。)

金石学直到北宋年间才得到较大改观。北宋年间民间富足、学风日渐,学者们具备了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的条件,金石之学一方面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符合北宋朝廷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经千年学术积累,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崇。更重要的一点,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升,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自此金石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同时也带动了金文研究。

43.7宋朝社会稳定富足,四大发明出其三

古代金文著录始于宋,中衰于元明,兴盛于清。

中国最早的一本金文著录是北宋刘敞的《先秦古器记》,共收录其个人收藏的11器,慕写出青铜器的器形与铭文。然后有欧阳修编著的《集古录》,将所见彝铭和释文俱载其中,不过此二书均未流传下来。其后有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王黼《宣和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啸堂集古录》等书问世。还有把金文编为字典的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

43.8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清初康熙年间,官方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以乾嘉学派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中国传统语文学,围绕先秦典籍进行研究、阐释和解读,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故又称经学的附庸),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金石学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43.9清朝影响力很大的学派--乾嘉学派

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及石刻等古器物,仍然是零散出土,且多数无法参考断代。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理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但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其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的套路。

清代金石学著录数量较多,水平大为提高。以乾隆年间官方御纂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四千多件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为代表,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43.10钦定《西清古鉴》四十卷实物

学者著录则有: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王昶《金石萃编》,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孙星衍《寰宇访碑录》、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荣光《筠青馆金文》,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刘喜海《长安获古编》,吴式芬《攈(jùn)古录金文》,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端方《陶斋吉金录》等均为有成就的金石学著作。这一时期金石学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43.11吴式芬《攈古录》中记录兮甲盘铭文的章节

该时期的铭文研究进步也较快,不过当时的"金文"指的是整篇的铭文,而不是单字。著作有:吴大澂《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名原》等,大多具有创见,研究成果超越前人。

43.12朴学大师-孙诒让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新增了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展到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学者。著录有: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国朝金文著录表》、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朱剑心《金石学》等,都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3.13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合影

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金石学作为一门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此时已名存实亡,金石学成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门类--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等却保持着勃勃生机。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43.14国学大师王国维及其书法作品

民国时期,我国金文著录开始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有70余种。其中比较重要且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有:罗振玉罗福颐《贞松堂集古遗文》,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解放后增补更名《殷周青铜器通论》,该书将有关青铜器的各类问题组成具有科学系统的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解放后增补更名《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至今仍为金文研究必读著作)。

43.1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新出金文资料日益增多,金文著录和论文出现多元化趋势。一些对学术研究影响大、价值高、实用性强的金文工具书陆续出现。

著录类: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台湾严一萍《金文总集》,台湾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张桂光《商周金文摹释总集》等。

43.16容庚《金文编》(金文字典检索工具书)

索引类:容庚《金文编》(字典功能强),周和主编《青铜器铭文检索》,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华东师范大学《金文引得》,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等。

其中不少著作还推出了光盘版,提供全文检索系统、金文字库和金文输入法,国家各类专业文博馆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金文拓印资料和全新的电子检索手段,为研究金文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近5000字,可识别的将近一半(比甲骨文辨识数量多),大部分新发现的青铜铭文已可以较轻松地解读,但金文研究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43.17金文字库及金文输入法

虽然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但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近千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也记录了长达千年的中华上古历史,有无数有价值的历史疑问等待我们去揭秘。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金石学  金石学词条  近现代  近现代词条  甲骨文  甲骨文词条  辉煌  辉煌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综合

 雷锋简笔画

雷锋简笔画的画法步骤:先画出雷锋的脸部轮廓和帽子,再画出雷锋的眼睛,眉毛、嘴巴和帽子上五角星,画出雷锋的上半身和围巾,手握的钢枪。再画下半身,最后上颜色。工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