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导语

素食两字,在古代和今日可以说是有着明显区别,古代的素食主要包含以下四层意思:其一,不劳而食; 其二,生食,就是与熟食相对; 其三,平常所食; 其四,蔬食。《资治通鉴》记载:“每有水旱,莽则素食……太后遣使者诏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因此, 我们今天所讲的素食,其实 就是指从不劳而食、生食、平常之食和蔬食演化而来的。而宋朝的素食你又了解吗?其实它的意义则更接近于第四种含义“蔬食”,那就是无肉食的素食

中国古代的素食文化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已有了萌芽且初步发展。到了宋代素食餐馆的出现,素食专著也是相继出版,仿荤类食品的风靡等因素的出现,使得宋代素食文化空前盛行,同时也使得宋代素食文化区别于其他朝代,而显得独树一帜。

宋代素食店与素食专著的出现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及有素分茶, 如寺院斋食也。”所以宋代素食店也叫素分茶。而且,这里的素分茶取的是方便快捷之意,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快餐店。在北宋东京大相国寺每逢斋会,这里制作斋食的速度是非常快捷的,“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莫不咄嗟而辨。”此外,到了宋代,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宋代的市肆上,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素食餐馆。北宋东京的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北食、南食、川味和素食的明显区分。

与此同时, 随着素食店的出现,这一时期也出版了许多的素食专著。宋代素食专著颇负盛名的当属林洪的《山家清供》,和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

宋代仿荤类食品的风靡

宋代的士人们有的喜欢偏爱吃河豚,但是由于河豚有剧毒,所以以士人阶层为代表的美食家们,就发明了假河豚,这种假河豚, 其味与河豚的肉味大体是差不多的,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以素为荤食品的出现,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就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饮食结构上素食成分的增多。这种增多是相对而言的,素食成分增多更明显是体现在式样上。此外,宋代的人们在清明节时,还会用面粉制成飞燕状的样子,然后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楣上,称为“子推燕”。在七夕时,宋人们会用油、面、糖、蜜制成各种花样奇巧的“果实”。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饮食文化在整体上减少了唐代饮食之风的粗犷色彩, 更增添了一丝丝的精致细腻。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推动了这一时期素食文化的盛行,请大家往下看!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经济因素

宋代, 不论是物质文明或是精神文明,可以说都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交流畅通、物产富饶等等,这些都为宋代的饮食文化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 安史之乱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点,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了,南方的经济逐渐领先于北方。接之而来的是南北交流更加便捷,物产日益富饶,以及市场商品流通更加活跃等等。经济重心的南移,首先带来的是人口的迁徙,人口在迁徙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多样的饮食文化,以致于北宋都城汴京出现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的盛景。——《东京梦华录》

南北双方饮食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南方的水稻、水产品得以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得以进入到南方,南北互通有无, 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

除此之外,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繁荣自然离不开日益活跃的商品流通。当时粮食都是“用太平车或驴马车驼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觉”。可见人们日常所需的东西,在市场上的流通是非常广泛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繁荣。

物产的富饶

宋代市场上商品流通的活跃使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多种物产都达到了富饶的地步。不过,这对于素食的发展而言, 首要的还是农业的大发展和专业化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出现。素食的原材料主要以各种蔬菜为主, 而在宋代,专业化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及专业的菜农都已经出现了。《东京梦华录》里记载:

“大抵都城附近, 皆是园圃, 百里之内, 并无阒地。”——《东京梦华录》

从以上记载足以看出, 在有宋一朝,至少制作素食所需的基本原材料是不缺的。

饮食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离不开农业的,而宋代的农业发展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北方人民为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各种铁制农具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都使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市场上农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日益增加。

制作素食的食材成本低

市场上农副产品的流通,专业化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出现,这些 都为素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而且 也直接降低了素食消费的成本,使平民得以接触更多的美食,宋代素食文化日益平民化。但这种平民化色彩主要是与唐代相对而言的,唐代在饮食文化上深受各种游牧民族,以及异域风情的影响,“胡化”色彩可以说是非常激烈, 而且饮食文化也显得特别粗犷。

到了宋代,饮食文化中则蕴含着丰富的商品经济因素,这就使得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增强。宋朝《山家清供》里记载的“假煎肉”,它的“真实面目”,其实是用葫芦和面筋制成的。其做法是,将上述两者分别切成薄片,再辅以各种佐料烹饪, 就可以使它的味道与肉味没有太大的差别。将素食制成各种肉菜的味道, 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得以享受美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降低了平民消费的门槛,而且这也体现了宋代饮食文化的一种创新。

总而言之,有宋一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都为饮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而饮食文化的繁荣,又为素食文化的盛行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但一种文化的盛行,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上层人士的倡导。其中, 以宫廷阶层和士大夫阶层为代表,他们对素食文化的盛行,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社会因素

我们的孟老夫子曾说:“士之仕也, 犹农夫之耕也。”的确,在中国古代社会,士大夫的人生追求永远是与入仕挂钩的。宋王朝自建立以来,就是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宋王朝给予士大夫的官俸,即使在当今看来也相当丰厚。

“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廿二史记》

充裕的经济实力,使得宋代的士大夫们在追求官场的道路上,可以更加无后顾之忧,也使得他们可以充分地追求各种声色享受。追求素食, 不仅可以达到养生、节俭的目的,也使得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改变。

宫廷阶层的鼎力相助

宋太祖赵匡胤继位以后, 一反后周世宗的灭佛政策, 转而开始对佛教加以保护和利用。而宋太宗也是尊崇佛教, 他认为“浮屠寺之教有稗政治”。

事实上,宋朝的皇帝们除了真宗、徽宗极其尊崇道教外,其实基本上其他皇帝从国家层面思考,都是尊奉佛教的。所以,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政治性的特点, 对素食的宣传也不外乎于此。统治者们对素食的宣传,

一是为了祈福和避祸。《宋会要辑稿》记载:

“朕宫中素食已累日, 尚未降泽, 令断屠……至是就法慧寺祈雨, 断屠宰三日。”——《宋会要辑稿》

在祈福和避祸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带有非常明显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只是作为帝王巩固统治的手段存在。

2. 二是在盛大节日时食用素食。统治者借特殊的节日来推崇素食,显然是从政治性的角度来考虑。

3. 三则是为了祭祀祖宗。在祭祀期间食素,主要是为了顺应佛教的素食祭祀观,从而更好地扶持佛教的发展, 借此巩固统治。

除了宫廷阶层积极倡导素食外,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对素食的倡导也提供了不少的助力。

士大夫阶层的身体力行

宋代的士人之所以这么重视养生,是因为宋代的统治者特别重视医药,还曾经主持了历史上第一次官方的医药书籍整理工作。这些医药书籍在士人中间流传颇广,所以注重食疗养生的士人是非常多的,如苏轼、陆游、黄庭坚等等。

南宋诗人陆游的一生颇为坎坷, 尽管仕途不顺, 但他却享年八十有五, 这在古代是非常高寿了。

追其原因,与他经常食素是有很大的关联。陆游本人非常喜爱蔬菜,为此还专门作了几首诗,比如“松芥可裺芹可羹”;从这句诗句不难看出。他对于遍地生长的天然的蔬菜是非常喜欢的。而且陆游也认为人生病与经常吃太多的肉食有一定的关系,陆游热爱素食除了养生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节俭。这一点在他的诗句中也有体现:“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丝放箸空,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

北宋诗人苏轼晚年还竭力倡导蔬食养生说。苏轼在他的诗文中,对蔬食的美味极尽赞美, 如东坡羹:“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而且他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应当节俭,并辅以适量运动。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食素外,士人还倡导对于食素要求也不必过于精细, 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已经学会用饮食上的简洁,来追求心境的宁静和致远。

综上所见,宋代士大夫阶层在饮食文化上的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崇尚蔬食菜羹,追求的是节俭淡泊。正是因为这些文人对素食素食文化身体力行的传播,使宋代的各类阶层尤其是平民阶层,得以认识并接触到这些新奇的食物,无形中提高了平民阶层的饮食品味, 也使得各类美食家能够创制出各种新奇的食品, 两宋的饮食文化也更加繁荣。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文化因素

佛教素食观对斋食的推行

中国的佛教僧人,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完全食素的,根据佛教的教义 “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疑”,并不专为自己宰杀的“三净肉”,对于佛教僧人来说是可以食用的。真正使素食得到广泛推行的,当属南朝梁武帝,他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他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断酒肉文》, 要求从此以后天下所有的佛教徒皆不得食肉。也就是从那时起,素食成为佛教徒最为明显的特征,以至于今天每每谈及素食就联想到了佛教。

而佛教对于斋食的推行除了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支持外,首推佛教僧人, 佛教僧人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宣传佛教的素食观, 就如塑造地狱图像以宣传素食,通过讲经说法来宣传素食

道教养生观对斋食的推行

宋朝时,真宗和徽宗竭力推崇道教, 使得道教的发展在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期, 道教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各种道馆和道宫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寺院。《儒林公议》曾记载:

“志奉释老,崇饰宫庙……创上清宫以尊道教。殿阁排空,金碧照耀。”——《儒林公议》

道教对于素食的推行,主要是通过宣扬其养生理念来达到宣传素食的目的。道士们食,主要是因为戒律规定必须持戒和不得荤酒。基于以上两点, 道教徒的食素就体现了其养生的理念,希望通过饮食来养形以延年益寿。

儒家丧礼观对素食的推行

儒家推行素食,主要是通过服丧和斋戒这两种方式进行。在《仪礼》和《礼记》等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 在为已故父母服丧期间不得饮酒和吃荤食, 一般大体上认为服丧所需时间是三年。三年期间必须食素,而且不得违反, 否则就会被扣上“不孝”的罪名, 这种行为会为世人所不齿。

而且古时的孝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孝心与孝行,就无限延长自己的服丧期,甚至终生食素这也不足为奇。又因为孝子在服丧期间需要斋戒,所以,儒家的素食观在服丧期间就不断得到强化。

总的来说,宋代的宗教素食观主要包含了儒释道三教的因素: 佛教的绝不杀生; 道教的神仙术、养生术; 儒家的服丧与斋戒。

总结

有宋一代, 素食文化的盛行不仅使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 而且也促使人们不断追求饮食文化的精神层面, 日益注重食品本身。这一点,不仅丰富了宋代的饮食文化, 也为宋代以降素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 宋代士大夫阶层积极倡导的素食文化, 追求饮食的节俭,在当下仍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素食文化  素食文化词条  宋代  宋代词条  盛行  盛行词条  原因  原因词条  
综合

 最好的家风,是善良

文/京博国学善良,是一个家庭最可宝贵的资产。01: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个情节特别有趣。作者回忆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两个同学的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