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业的第一步。曾国藩主张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待人接物;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为官从政,全部都有修身的大学问体现其中。因此,曾氏的一生非常讲究修身,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得有条有理。曾国藩修身的方法可谓高明之至,堪为后世楷模!
曾氏名言:机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修炼涵养,勿为不学无术之辈。
译文:对于一个人而言,机会虽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的修身养性的涵养,千万不要做不学的那种人。
无修养是通过文化、智慧、知识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它是一种含义广泛的概念。这里的“修”是指锻炼、学习、提高;“养”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不仅领导者需要磨炼心志、提升心性,所有的人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但要机敏,而且要正直;不仅要提高能力,而且要塑造人格。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提升人性、提升心志的过程。”
一个人能否受到世人的敬仰,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修养。曾国藩把自身的修为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且处理得有条有理。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的农家,祖上一直与功名科第无缘,甚至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毫无起色,接连考了17次,直到43岁才考取了秀才。
在他看来,宋明之后,封建正统士大夫经常把“修身”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置于两个对立面,并把它们相互割裂开了,强调各自的重要性,致使“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向因为缺少精神修养而无法完成,即使是满腹经纶,也不能完成救世大业。
所以,曾国藩主张不能把“修身”看得过于简单化,而是将其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读书、做学问,还是为官从政、带领军队,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
不仅如此,他还总结了修身之法的12种功课,并身体力行,毫不松懈。这12种功课包括:
一、主敬:整齐严肃,做事专心不二,日求精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一书未看完,断不可读他书,且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细研圈点,每日十页,从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不讲废话。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食,善待自己。
九、日记:每日一则,体味生活。
十、陶冶情操:每月做诗文数首,培灵感,养盛气,不丧心志。
十一、习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以此为课,不做拖延。
十二、夜休:劳心疲神之事,切戒。
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了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
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连续30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儿童后来的成就相差非常大。有的人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却平淡无奇。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没有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修养这一非智力的因素。
修养,不仅仅是品德,还包括所有能力、境界的提高。修养是后天的产物,是人们控制命运、发展自身、挑战自身的结果。有修养的人不是懦弱,而是强者,是受众人尊重和敬仰的人,也是众人乐于亲近和爱戴的人。
良好的修养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保障,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在人们前行的路途上,修养永远是一面有价值的旗帜,在心灵的山岗上猎猎飘扬。可以说,圆满的人生和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炼自己的品行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