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什么讲究?你有注意过吗?
中华有上下五干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的文化至今还教育着我们做人的道理,其中俗语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既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并且很多的俗语背后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做人道理,就比如农村有一句俗语是“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这句话既描述了一种情景,也教会了我们一些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吧。
母在不庆生
这句话是说,母亲还在世的时候,就不要为自己庆祝生日了。生日,因为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日期,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视。你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很高兴,你出生带来的喜悦冲淡了一个人刚刚经历的痛苦,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之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帮你庆生,也没有人会想起来每年的这一天是一个女人闯过鬼门关的日子。这女人也是你的母亲。我们出生的那一天,正是母亲分娩的那一天,我们都知道生孩子就是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不管分娩之时是否顺产,母亲都会经历一场锥心之痛,但是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母亲无所畏惧,平时柔柔弱弱却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将孩子生下。而我们的生日,便是母亲的受难日,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虽然说我们出生的这天是母亲最痛苦的一天,实际上对于母亲来做,也是自己最开心的一天,所以很多时候母亲都是愿意给孩子过生日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明白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就算是为自己的生日开心,也不能忘了当年母亲所忍受的痛苦和煎熬。
父在不留须
古代男子几乎都会留胡子,胡子在古代同样是成年的象征,一个男子到了成年之后就一定会胡子,不然会被认为是太监之类的人,不留胡子的男性也很可能会被嘲笑,再者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认为头发和胡子这些是坚决不能剪断,但是为什么又有了“父在不留须”的讲究呢?
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胡子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宣告决心。我们常常听说“削发明志”这种说法,就是人们为了通过剃发来警示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胡子也有一样的作用,如果父亲去世,儿子就会把上嘴唇的胡须保留下来,如果母亲去世,就会保留下巴的胡须,倘若父母都已过世,则上下嘴唇的胡须都不能剔除,这就是“蓄须明志”。所以我们最常见鲁迅一张照片,便是留上须的,可见他那时父亲已去世,母亲尚在。在抗战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面对日寇清华,就开始留胡须,我们都知道京剧演员是不留胡须的,所以梅兰芳就通过蓄发明志,以示国破家亡,天地君亲具无。
并且在古代,胡须代表着“长辈”和“尊敬”,如果做儿子或其他晚辈也留了胡须,就是对父(或长辈)的极不尊重。所以现在很多儿子都不会在父亲面前留胡子,自己显得年轻,这样也带着父亲还年轻,说“父在不留须”也是为了显示了孩子的孝心。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不是什么封建迷信,也不是啥礼教,而是孝道的一种,所以不是一定要遵守,它的目的就是告诫做子女的要时刻记得父母对自己爱和付出,不管是不是庆生还是留须,只要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孝顺的人。
小编有话说:尊老、爱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维护家庭的和睦团结、社会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不仅仅是“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孝道也是表现在各个方面,古时候要是家里死了老人,传统习俗认为,婴儿出生之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后,儿子也应该报恩三年,再有就是儿子守孝期间不能理发,人死后三年不会转世,子女在阳间理发,父母在阴间就会受剪发之苦。所以古代有三年守制,三年不理发。后来演变到现代社会,在很多地方有亲人去世,讲究五七之前不能剪发,就是受到古代丧期不能剃头的习俗的影响。并且戴孝期间不能穿红色衣服、三年内不能贴红对联,这些习俗都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对逝者的尊敬,我们该遵守还是要遵守的,但是我们孝敬父母也不能光做这些表面功夫,还要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