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中下人逐步将自己改造为“天下第一完人”,曾国藩的一路走来正应了那句古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什么让他逐渐显于众人呢?正是他修行了糅合了儒道释精华的品格。
万事始于勤
曾国藩资质不高,这点他自己也承认,正如他在给友人的复信中提到的“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因而他自己克服拙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勤。而这个勤字又包含五层意思: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亲自实践;眼勤,是勤于看书,也要勤于留心观察;手勤,是勤动手,忌懒散浮躁,包括写日记、写家书等等;口勤,是锻炼口才,学会应付场合和局面;心勤,就是讲究时刻反省,从而完善自己。
比如眼勤这件事。
李鸿章是曾国藩弟子,曾经引荐三个人去见他。
曾国藩故意在约定的时间里不露面,让三位来客在前厅里等候,自己却在暗中观察他们的表现。结果其余两人都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只有刘铭传平心静气地欣赏墙上字画。随后曾便询问了三人前厅中字画的情况,只有刘铭传脱口而出。
后来刘铭传得到曾国藩的欣赏和举荐,从而出任我国历史上首任台wan巡抚并立下赫赫战功。
知勤而力行者,少矣,大都心血来潮者。古语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曾国藩就属于此类。
凡事重修身
曾国藩的修身不是作秀,而是苦行僧般地实践,日复日,年复年,才有了“完人”称号。
在修身上,曾国藩讲究“研几”功夫,就是注重细节,从小事着手。以读书为例,曾国藩读书的方法是每次只读一本书,每次只读十页,一本书务必读通透以后才进行下一本。
在生活方面,他自己的生活也很清苦,比如说他晚饭的时候不吃荤菜。当曾国藩官至两督时,曾国藩的夫人欧阳觉得家里的人手不够,于是就自作主张到街上去买了一个丫鬟。曾国藩知道了很生气,说没必要花这个钱,有事自己做,最后逼着欧阳夫人把这个丫鬟给送人了。
曾国藩除了厉行节俭,曾国藩还有记日记的习惯。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便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贪图享乐,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都能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正是因为有注重修身的曾国藩,才留下了《曾国藩全集》这样的书籍,并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仁人志士。
(图)曾国藩书法
过程要有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曾国藩在进翰林院之前,仕途的坎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
16岁的曾国藩开始考秀才,可考了七次才中。紧接着第二年虽中了举人,但紧接着又是两次进士落榜,直到27岁那一年才如愿进了翰林院。在这其中,年复一年的是书本的陪伴,而在考进士的过程中,曾国藩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床头摸书,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在看书,那几年他就像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正如他日记里说的: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胸怀要能容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左宗棠还在曾的门下当幕僚,曾对其甚为赏识。
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平时用兵,取势甚远,可独挡一面,因而在攻打浙江的时候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左宗棠很快就领军攻克了杭州。于是曾国藩就向朝廷举荐,让他担任了浙江巡抚。
然而经曾国藩一手提拔的左宗棠,在晚年和曾国藩之间有了矛盾之后甚至公开诋毁他,但曾国藩从不因个人恩怨对其多加计较。甚至在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仍然推荐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结果为左宗棠在陕甘新疆立下大功。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正是这份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他在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中排名首位。
用人要为国
用人要为国,而不是为自己培植势力,这是曾国藩在人生路上能越走越高、越走越远的原因之一。做天下事就要用天下才,格局的宽广程度决定了视野的开阔程度,而曾国藩在多年的磨砺里深谙此理。
众所周知,曾的手下幕僚众多,既有骁勇善战的湘军骨干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彭玉麟、鲍超等人,也有经世致用之才如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还有洋务干将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容闳等人。使得天下一时有“天下将才者无出曾帅也”。然而曾国藩的日益强大并没有让慈禧日益担忧,而对曾国藩的要求却大多言听计从。这既是因为曾国藩“广收、慎用、勤教、严绳”的体现,更是因为在世人看来是谋国之忠的表现。
(图)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做事留一线
江湖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曾国藩这里,变成了内圣外王的信条。
但早年做官的曾国藩却不懂这个道理,他从来不与官场的收受礼物之风混同,但却鲜有誉名,甚至背负骂名,直到他悟出了与人交往的关键所在。于是下属官员给他送礼,他随便挑选一些收下,剩下的原路退回。
容闳曾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带拨给他公款六万八千两银子,让他去美国买设备准备洋务运动。曾深知容闳回国后肯定要送礼,因为曾给他的是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二十两以内的,就留下,别的就悉数返还。
1861年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赴安庆拜见曾国藩为其贺寿。鲍超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奇珍古玩不在话下。曾国藩览之一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悉数送还。后来在日记中曾国藩曾这样记载:“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
既不扫人情面,又坚持底线,是曾国藩内圣外王信念的体现。
1872年,曾国藩去世。他去世时告诫后人自己丧事不可收礼。其实像曾国藩这样的高官去世,肯定会有很多人送赙金(赠银办丧事)。如果放开收赙金,办完丧事后还能发一笔钱。结果曾府为这场丧事几乎耗光了家底,花了一万多两。几年后曾纪鸿生病,竟然要借钱治疗。
曾国藩虽然去世了,然而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一直流传至今。据统计资料显示,曾国藩的后代里有成就的达240人之多。其中曾纪泽是外jiao家,曾纪鸿是数学家,曾约农、曾宝荪是教育家、曾宝葹是翻译家、曾厚熙画家、曾宪涤导演、曾昭抡化学家、曾昭燏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集众多优秀品格于一身的普通人跻身社会顶层的故事。
*作者:海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