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极端的社交话题,才是网络热梗的源头

你觉得自己社恐吗?

路上遇到同事会故意隔开一段距离;面对各种集体活动总是坐在不起眼的角落;害怕收到微信通话消息……面对日常的社交场景,“社恐患者”总是用一种回避的态度解决。

现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喜欢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在各种社交平台搜索“社恐”,也会看到大量的讨论。微博上,#社恐人群的噩梦#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1.6亿次;抖音上#社恐 话题也有15亿次的播放量。

正当“社恐”成为热议话题的时候,“社交NB症”也开始登上热搜。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打开社交平台,基本就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内容。“社交NB症”,可以说是近期最火的话题了。

网络新词千千万,“社交NB症”又是啥?简而言之,“社交NB症”特指人在公共场合下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不考虑他人的眼光,完全放飞自我。这类人在社交中不怕尴尬,不怕被冷落,体现一种“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自我价值。

一时间,创作者们纷纷患上“社交NB症”,各类视频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社交场景。随着它的热度逐渐攀升,该词也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梗外梗”,比如“人类社交天花板”、“如何才能拥有社交NB症”等。

从社恐到“社交NB症”,大家对社交方式的关注总能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其走红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

从社恐,看到自己

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通用的特质,社恐绝对能排进前三。

害怕出现在人多的场合,对一切需要社交、攀谈、接触的时刻感到焦虑;害怕公众场合下的审视甚至与同事的目光接触;认为全世界最恐怖的事情就是闲聊;和认识的人在电梯这种密闭的空间里简直无法呼吸……

社恐几乎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话题,在短视频平台上给自己立“社恐人设”的网红也越来越多,@社恐病人小韵 就靠12条视频涨粉两百多万。

她的视频经常以社恐人无限出糗的内容展开,将一幕幕“社会性死亡”名场面结合在一条视频里,并搭配上动漫的画风和丧气的配音,多重表现引发观众的共鸣。

“社恐病人小韵”精准定位于拥有“集体病症”——“社恐”的粉丝人群,用这种具有很大的话题性和讨论度的人设进行创作,极大地吸引了大量同样具有该心理的人群,初步建立了与粉丝的感情联系,如此的涨粉速度也就不足为怪。

而更多的博主,则把社恐作为自己创作的话题进行延伸。搞笑博主@黑洞男孩 一则《假如奥运会有社恐比赛》的视频,就把社恐人的日常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上班途中和同事偶遇,以保持距离假装看手机的姿态尽力躲闪;和老板在电梯独处,低头、视而不见,戴耳机避免交流的动作行云流水。把社恐的日常演绎的活灵活现,众多社恐患者在评论区也直呼“如果奥运会有这项目那我不得是冠军”。

这些博主们展示出来的真实感,让众多社恐患者找到共鸣,在多元化的社交网络中感受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心理安慰。当社恐视频成为自己的真实写照,社恐们也只能以点赞的动作满足内心社交需求。在众多社恐患者“无声”的表达中,社恐相关视频也就逐渐成为热点。

社交NB症,热点下的内卷

与社恐完全相反,社交表现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现在正火的“社交NB症”。

这个热词,原本来自一位古早网红“B哥”,大家也叫他“双喜哥”。早在2006年,他就因为在网上发表原创恶搞短片走红,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他也开始过气。

直到2020年以@明星双喜哥 的ID活跃在互联网上,拍一些段子,视频内容一般是他神色自若地在公开场合,做一些非常“社死”的事情。到这一步,他还只是停留在“网红为流量博眼球”的层面。

后来B站上一条《B哥支持鸿星尔克,属实正能量》的视频,再现了“双喜哥”无视他人看法,大声呼吁支持鸿星尔克的场面。就是在这条视频评论里,“社交NB症”开始出现在网友的视野里。

随后,B站网友纷纷开启二创技能,双喜哥以前的视频被剪辑成各种集锦,曾经那些尴尬的场面也让众多网友感叹万分“没有任何包袱真的好爽”。慢慢的“社交NB症”这个词也脱离了哗众取宠的意味,反而成为了放飞自我的代名词。

一时间,“社交NB症”风靡全网。微博里,#可能这就是社交NB症吧#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1.8亿次,网友们纷纷展示自己曾经的社交故事。小红书上相关的视频也越来越多,“如何养成社交NB症”也成了各大博主创作的主题。

当然最火的还属抖音,短视频形式更让一众人沉浸式体验了“社交NB症”的瞬间。大庭广众之下拍视频、随时随地都能和陌生人攀谈起来、在饭店吃饭抢着干活让服务员无活可干……

在任何社交场景都能整出各种花活,还不觉得尴尬,胆怯、害羞、紧张通通不存在,他们的这种社交表达不仅让社恐患者羡慕不已,也给更多的路人网友带来了欢乐。截止目前,抖音上相关话题播放量达到15.7亿次,再次证明了社交话题所拥有的巨大关注度。

除了网红短视频博主和网友外,娱乐自媒体和官方媒体的加入也让这个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能说会道”撒贝宁在节目中的表现被剪辑成片,各种名场面让网友啧啧称赞“没有人能管得了撒贝宁”“社交NB症典型代表”。连@新疆消防 都跟上热度自制剧情,搞笑演绎“社交NB症”的瞬间。

但是深究“社交NB症”的走红逻辑,其实也不外乎于压力下的自我释放和博眼球的内卷化。当下社会压力剧增,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以不打扰别人为前提做好自己的事,当出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现象,必然能引发巨大的关注。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在现实世界里干着网络世界的事,不在乎旁人的目光,在公共场合丝毫不露怯,大胆展示自己。这样的行为满足了关注自我压抑下的释放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了博得更多的流量,自然也就会产出更多内容。

随着视频数量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下,热梗雪球越滚越大,彻底“引爆”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社交梗总能走红

无论是“社恐”还是“社交NB症”,都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社交表达。其在社交平台上都有着极高的热度,绝不仅仅是因为好笑。

更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共鸣。社交已是人们无法避免的一个话题,从2016年开始,“社恐”的检索热度呈现连年走高的趋势。声量的提升意味着受众的增加,于是只要内容具有普适性,就很容易引起相同群体的心理认同。

无论是真实表现还是剧本表达,其本质上都是年轻人社交行为的放大,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社恐”自然也就快速出圈。

而“社交NB症”的现象级走红,则可以看成是社恐患者的另类表达。其内容的特殊性让抵触社交的群体在社交压力下取得了片刻的放松,并且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态度——自信、敢于表达。大家爱看这样的视频,正反映出自己渴望社交,希望释放压力的心理。

而且作为网络热点,社交话题能够持续走红还是因为它能够释放更多的可能性。简单点来说就是它能够彻底脱离本身的框架,泛化到任意场景里。

比如“社交NB症”,有人从自信的层面进行表达,有人从洒脱的层面展示,也有人从令人尴尬的层面表现,在不同年轻人之间的思维理解下,社交牛逼症的“症状”也在各种场景下被表现出来。

不束缚创作者的思路,让他们能够从不同层面和不同场景下进行表达,避免了内容的同质化,社交下的话题也就吸引了更多网友的追捧。

说到底,社交话题还是当下年轻人精神世界的表达,从流量初现到全网热议,反映的都是年轻人的态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网络热  网络热词条  源头  源头词条  社交  社交词条  极端  极端词条  话题  话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