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吃货琢磨。
前几天我和朋友上街吃饭,她指着喜姐炸串说,这个店前一阵刚融了2.95亿元,我还没来得及惊讶,她又指着另一边的夸父炸串说,这个牌子融了上千万,楼上的和府捞面融了8亿,不远处的巴奴毛肚火锅融了5亿……
我看着这一条街的美食,不经感慨:
不过是吃顿饭,没想到个个都是身价过亿的公司,个个都是我吃不起的样子。
回家仔细研究最近一年的投融资事件,我发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
近年来,互联网新消费的故事已经翻不出新的浪花了,饥饿的资本把目光投向了餐饮赛道,在脏摊小吃里孕育出千万市场。
2021年可以说是餐饮行业投融资事件最频繁的一年。
今年1月至8月,餐饮行业发生80+起融资事件,涉及投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人民币,10亿人民币以上的融资事件有6起。其中不乏IDG资本、红杉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甚至还有腾讯、字节的身影。
都说做餐饮是最赚钱的行业,原来挣得都是融资的钱。
钱的流动方向,是资本火热的期望,这些投资机构怎么偏偏对一口炸串、奶茶、小面感兴趣?
这里面不仅是消费者爱好的转变,更是隐藏着整个餐饮行业的变革。
01:
资本不爱沙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几乎是一种执念,但为什么只有近些年才受到资本的热捧?
原因很简单,传统小吃的经营模式根本容纳不了资本。
就拿国民小吃“沙县小吃”来说,能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着乡里乡亲之间的互相提携走向全国,它的发家史里,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脱贫致富的缩影。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闽南地区流行着一种民间信贷模式叫做抬会,参与者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堪称是P2P的人情版,全靠头目的信誉2字。
以我们的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沙县是当地的贫困县之一,地少人多收入低,能够轻松获得贷款,自然得到追捧,在当地几乎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深陷其中。
正如P2P的快速瓦解,抬会的崩盘以头目捐款潜逃而告终,这让许多人陷入了噩梦绝境。
负债累累的人们不得不想办法自谋生路。沙县人邓世奇两夫妻选择远赴厦门,卖起了沙县小吃。
因为价格便宜,物美价廉,深受当地人喜爱,几年的功夫就赚到了几万块,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同乡发现这是一条活路,便纷纷来到厦门开店,并逐渐辐射到全国去。
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都会互相提携,手艺技术也不会藏私,可以说沙县小吃带动了当地的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杨国福麻辣烫、兰州拉面等小吃都是如此。
他们的扩张依靠亲缘关系口口相传的技术,发展模式简单粗暴,都带着一个地区的人民崛起的财富梦想。
当时正逢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复苏,遍地都是生意经,这些小吃店几乎没有对手,但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强敌环伺。
一方面夫妻店的模式对经营管理是一场考验,品质不稳定、客单价低,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导致这些传统小吃与低端脱不开干系。
另一方面,难以形成品牌意识,缺乏创新,注重的仍然是品类,沙县小吃的菜单多少年也不会更换,做猪脚饭的也绝对不会去卖拉面,大家心里只留下了美食的印象,而对品牌没有记忆点。
开500家黄500家再开500家,这就是传统小吃的现状。
投资这件事总归是一场讲故事的竞赛,这些饥肠辘辘的资本还在等待,等待着中国能够出现一个一个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能够形成规模,走出国门,能够讲好故事的百年品牌。
02:
长坡厚雪的变革前夜
餐饮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坡厚雪,厚积薄发,暗夜之中孕育着黎明的点点星光。
2012年,这是资本化爆发的前夜。
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螺蛳粉,将这个来自广西的特色美食带到了世人面前。
2014年,出现了预包装的袋装螺蛳粉,在家就可以方便的做出美食,市场上一下子涌现了几十个零售品牌。
柳州政府抓住机会,给出了高额补贴、吸引投资办厂,从源头上打通了供应链、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
到了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螺蛳粉品牌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0年12月17日,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达到105.60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提前2年完成“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100亿元”工程。
同样是2012年,海底捞开始风靡全国,极具人性化的特色化的服务在全国,在海底捞可以洗车、做美甲,即使只是路过门口也可以拿到小礼物。
明面上的吸引力是机制化的服务,暗地里海底捞还布局了整个火锅产业链的上下游,从食材供应、底料供应、到物流配送、监控、收银系统等都是完全的独立运作。
把全流程的品质化和标准化生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表示:“我们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如果去看看我们的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你就会震撼,我不敢说全世界最好,但绝对全世界一流。”
2020年海底捞新增门店超过500家,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实现盈利。
从品类的角度看,螺蛳粉赢在了供应链的完备,政府敏锐地建立了成熟稳定的供应链,推动了预包装发展。
从行业的角度看,海底捞比传统火锅、街边小店赢在了出品的标准统一,品控一流,不断革新服务和菜品,并能够抓住营销机会,打响了品牌。
另外不能忽视的就是,电商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渠道的革新,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街边小店不仅是在和饭店抢生意,更是在和电商、预包装抢生意,倒逼这些街边店必须建立品牌意识,不仅做餐饮,更要做文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10年间,餐饮行业的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
有一个观点是“连锁餐饮有三个阶段:0—1起步阶段,打磨出优质的产品模型;1—10发展阶段,实现快速复制,打出品牌知名度;10—100壮大阶段,拼的是资金和体系化的运营。”
打造mvp再批量复制,这些新型餐饮从单一的餐饮模式,转向了餐饮+产业,用互联网思维将行业重新做了一遍。
所以说资本选择在2021年强势入局餐饮业,因为一切皆以成熟,只等着采集果实。
03:
资本投出的街边店真的好吃吗?
新消费品牌没有常青树,咖啡、小面、炸串、奶茶……几乎各个品类下都散发着金钱的味道。
奈雪的茶获得58.58亿港元的战略投资,并赴港上市;和府捞面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喜茶获得5亿美元的D轮融资;咖啡品牌Seesaw获得A+轮过亿元融资;喜姐炸串获得2.95亿元A轮融资;夸父炸串融资超1.2亿元……
然而吊诡的是,财富追逐美食,却并不受用户的喜爱。
在大众点评上,随机搜索一下附近的店铺,和府捞面在3.5-4.8不等,奈雪的茶评分在3.4-4.7不等,而喜姐炸串甚至直接跌破4分。
做餐饮,好吃不才是第一要素吗?这样的店有机会开10年甚至100年吗?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或许资本相信了品牌的未来,但品牌自己还没什么信心。
中国消费市场正迎来结构性变革,90后、95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在电商app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已达到51%。
可以说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了未来的红利。
而这些爱好多变的年轻人,会耐着性子等待街边店变好吃吗?
也许先变心的是资本。
有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新消费品牌投资热极速消耗了市场,导致下半年普遍按兵不动,明年将是各大品牌勒紧裤腰带的一年。
资本的涌动拉开了餐饮业的“黄金十年”,也加速了行业整合,开始急速竞争。
奈雪的茶上市即巅峰,股价“腰斩”,市值缩水一半,海底捞关停300家门店,也许让资本看到了想要造就百年餐饮品牌,并不止爆款模型那么简单。
当下的互联网公司不断降本提效、去肥增瘦就是前车之鉴。
为了维持增长的繁荣景象而不断开店,而等到流量红利见顶后,只能转过头继续寻找长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或者就在虚假繁荣中消耗元气走向没落。
明年会有多少餐饮品牌承受住压力逆流而上,又有多少品牌会死在沙滩上?
我觉得对我们普普通通的干饭人来说,不管到底他们融了多少钱,不好吃就是最大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