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永远不会忘了申奥成功那一天。
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中描绘着当时的盛况:“上百万北京老百姓走出家门,涌到街头,涌到中华世纪坛,
涌到天安门广场,
涌到中关村科技园……东西长安街的游行队伍长达数公里,性格内敛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了!”
欣喜若狂,只因这个国家在奥运之路上,遭受的屈辱太多太多、经历的磨难太重太重,感情被压抑得太久太久
。
1896年,第1届奥运会在希腊召开,光绪皇帝还徘徊在甲午海战的阴影下,“田径”一词对慈禧太后和清朝大臣们
来说仿若天书;
1900年,第2届奥运会在法国巴黎召开,这个不忘向清政府发来邀请的东道主,正伙同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对中
国烧杀劫掠;1904
年,第3届奥运会召开之际,日俄在为独吞中国争得面红耳赤……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表文章,向国人提
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
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中国人,翘首盼望炎黄子孙出头的那一天。
那些年,中国那么艰难,却那么倔强。
1932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刘长春怒视“伪满洲国”的威逼利诱,一个人走向第10届奥运会。《中国
奥运第一人》一文中
这样写道:“国富民强,国穷民弱。一个潦倒的国家,子民的尊严从何谈起?即使在轮船上,即使你坐了一等舱,
|
洋人也明显地歧视中国人。”
1936年,符保卢在第11届奥运会上争得了中国人第一次触碰奥运会奖牌的机会,却因他买不起需要自备的比赛用
杆,导致没有发挥出
自己应有的水平。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以“东亚病夫”的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
辫、身着长袍马褂、
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
第16届奥运会前夕,面对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漠视,整装待发的中国运动员毅然卸甲,搁置
梦想,捍卫尊严。
曾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讲:“总有一天他们会请我们回去的。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谁能永远闭着眼睛说不存
在!”
回应世界质疑的是中国人的倔强,是刘长春的“一个人的奥运”,还有52年后,他的后来者在同一个赛场上的枪
声。1984年, 许海峰
斩获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榜“零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
迎风飘扬,时任国
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西方一家通讯社惊呼:“这是中国五千年历
史的一次壮举!”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不必解释“我是谁”的底气和信心。
1908年,在南开学校的操场上,校方给学生放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盛况,年轻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和冲
击。他们投书《天
津青年》杂志,发出“奥运三问”刺痛人心"
1932年,刘长春启程一人赴美。当天的报纸上写着:“我中华健儿单刀赴会,万里关山……让我后辈远离这苦
难。”
2008年,新加坡《联合早报》讲:“由此上溯一百年,世世代代中国人所怀抱的理想,所寄托的希望,所深藏的骄
傲,所受到的委
屈,所强忍的屈辱,都在这璀璨之夜,完全得以释放。”
2022年,小萨马兰奇说:“现在,中国不需要再向任何一个人说,我们来了,因为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
央。”
弹指百余年,换了人间。一切只因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
“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
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