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正是中国企业对外界交出的一张优质答卷。
东数西算正式定调。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也恰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
消息一出,股市率先沸腾。“首都在线20%涨停、数据港10%涨停、云赛智联10%涨停、奥飞数据涨逾10%、飞利信涨逾10%、网宿科技涨逾10%......”数据显示,自“东数西算”战略启动以来,相关概念股掀起的涨停潮超过10余个。
“东数西算”,是将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的数据计算需求,交由西部内陆区域的数据中心去处理,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项目身后的大背景是,一如水利之于农业时代,电力之于工业时代,算力是公认的数字经济核心“底座”之一。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但与之对应的是,高能耗的数据中心,一直没有大规模地与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结合起来。
实际上,“东数西算”并不是个新概念。早在去年5月,四部委就印发了一套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并在12月批复内蒙古、贵州、甘肃和宁夏等4个节点启动算力枢纽建设。
不过,此次细则更为清晰。根据相关政策文件指出,本次战略细则中加上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发达地区,相当于东部、西部的主要节点都已经获得批复,这也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时隔三年,“东数西算”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启动的契机是什么?在此背景下,中国又会迎来怎样数字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东数西算”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哪?
一、被“赶”到西部的“算力”
每个时代的来临,必将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解法”。
“把原本位于北上广的数据中心搬迁到西部这一想法,很多企业曾尝试过,但落地较为困难,所以鲜有成功。”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其就职于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负责调研中国数据中心的选址,而清洁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就是重点考察之地。其有过一个属于理科生的浪漫设想:选址甘肃,利用充足的太阳能和风能作为数据中心供电,让雪水融化的自然冷为数据中心散热。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想法一出,客户不买单,公司同事们也不赞成。质疑的声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北上广深的数据中心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二是即使官网上架了部署在西部的数据中心的云服务,销量也比北上广的低太多,试问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项目何必折腾。
其实,问题一可以招聘属地化的运营团队,但问题二的鸿沟却很难翻越。“即使西部数据中心给出了更低的报价,99%客户仍然不买单。这就是数据中心西迁的障碍之一,即市场行为的不可控。”
可见在当时,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好数据中心“西迁”的准备。追根究底,zh终是产业数字化的浪潮未至和市场条件不达标。
但这种模式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2013年,亚马逊就宣布把北京作为服务门户,而在宁夏部署数据中心,这种模式被称为“前店后厂”。
宁夏中卫,中国西部的一座沙漠小城。荒山戈壁、刺骨寒风是它的标签,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座小城中要如何发展经济。
而如今,这些短板反而成为中卫市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独有优势。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卫地区全年气温较低,这意味着数据中心内的热量可以通过自然环境冷却。相较于传统数据中心的机械冷却,节能幅度可达50%以上,年均PUE值可达1.1,真正实现了节能高效、绿色环保。
另外,数据中心被称为“不冒烟的钢厂”“电老虎”,电力成本占其运营成本的“大头”,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耗电量近亿千瓦时。而中卫市风力资源丰富,绿电占比高,电网结构坚强,电价每度仅为0.36元,大幅节省了数据中心运营成本。
加之大量数据的运算,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空间,中卫市地广人稀,高性价比的土地资源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提供了更为高性比的发展基础。
目前除了亚马逊,中国移动等企业也纷纷将数据中心落地于此,而这种模式,也在不断被复制到内蒙、贵州等地。
由此可见,对于“东数西算”这一模式落地的困难之处,并不在于技术、资金、资源,重要在于决策者意识形态的转变。换句话说,做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成为趋势,缺的是临门一脚的助推。
而随着碳中和等相关政策的频出,决策者的意识形态随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在政府出台的工作报告里,专项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彼时“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两会关键词。
政策加压下,一些能耗指标达不到的机房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在过去,数据中心需要大量机房来承载算力,导致数据中心本来就缺电,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不仅缺电,更缺“零碳的电”。
从全国数据中心分布变化来看,伴随着近些年的变化,大型数据中心“集体搬家”西部,更像是被“赶”到了西部。
二、东数西算,“一石三鸟”
“东数西算”背后,除了落子“绿色低碳”战略之外,更是关乎一盘数字经济的大棋。
根据相关机构数据测算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0.33%和0.18%。
毋庸置疑,算力设施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底座,对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用巨大。
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东数西算有三大思路:
其一,推动全国数据中心适度集聚、集约发展;其二,促进数据中心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其三,实现“东数西算”循序渐进、快速迭代。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但算力设施发展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目前的算力很难满足数据量猛增带来的巨大计算需求。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承载算力的数据中心存在供需失衡。
从这次公布的细则来看,“东数西算”将通过8个算力枢纽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提升算力枢纽所在区域的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并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
更偏技术层面的解读则是,即在算力枢纽之间优化网络结构,打通数据高速传输网络,强化云网融合、多云协同,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
其次,更大的意义是带动懂西部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马车带来强大的牵引力。客观来看,对东部而言,算力需求迅速增长的地区无疑能从“东数西算”中获益,进而加快产业数字化脚步;而对于西部来说,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时也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具体来看,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行往往涉及到极长的产业链,这也恰构成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粗略来看,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土建工程,更会涉及到IT设备制造、信息通信,基础软件、绿色能源供给等多个行业,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带动效应大。
此外,东数西算更大的意义在于支撑中小企业数据化转型。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算力在未来将是数据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东数西算所构造的算力网络,能够推动数据中心更加因地制宜建设,实现差异化、互补化发展,从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通过利用云网协同、多云协同等新兴技术和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内数据中心集约化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云服务,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上云用数成本,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东数西算”,可谓一石三鸟。
三、“东数西算”,一场中国企业的战略落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鸭先知”当属巨头科技企业。与“东数西算”战略全面启动的市场声量对应的是,国内各大云计算、大数据巨头的布局规划也被纷纷披露出来。
首先来看华为,作为国内政企服务的佼佼者,华为往往有更超前的布局。从其数据中心分布来看,其布局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贵安和乌兰察布。
其中,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是华为云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它坐落于贵州贵安,与坐落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数据中心被称为“南贵北乌”。
而“南贵北乌”中的乌兰察布数据则是华为云全球最大渲染基地,超过30万核的云渲染能力,让一部90分钟的3D电影渲染工作,从原来的6个月加快至2周即可完成。
此外,腾讯云的布局主要在贵州、京津冀、成渝枢纽。
同样是在贵州,腾讯云在贵州枢纽里投产了贵安七星数据中心,并于2018年5月29日,正式开启一期试运行。
此外,在京津冀枢纽里,腾讯云在怀来瑞北和东园部署了两个数据中心,规划容纳服务器都超过30万台,并都已部分投产。
在成渝枢纽中,腾讯云在重庆部署有两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其中一期已于2018年6月投用目前已经成为腾讯在西南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
阿里云的主要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内蒙古等枢纽节点。
根据资料显示,如今阿里云已经在全球25个地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其中规划建设了5座超级数据中心,分别位于张北、河源、杭州、南通和乌兰察布,阿里巴巴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
其中,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和在建中的宣化数据中心,属于“东数西算”工程中的京津冀枢纽。张北数据中心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2016年9月投产,是国内企业首个采用三点式布局的数据中心集群,大力采用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部署国内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最大的浸没式液冷集群。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北数据中心也更是本次2022年冬奥会云计算的供应商。
除了几大巨头外,市场上其他云厂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布局。比如京东云,在“东数西算”的核心地带,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也都拥有数据中心,且近些年的布局呈现迅猛增长状态;还有火山引擎,其布局重点相较更泛,距离服务点更近,在全国分散部署了大量CDN节点,以为东西部的企业和用户提供传输加速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UCloud、华云数据等等,其在长三角、内蒙古等枢纽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布局。
从各大巨头的布局资料来看,科技巨头早就已经具备了“东数西算”的技术能力。
其实,另外一个更深入的观察是,与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重大战略规划不同,在本次“东数西算”工程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参与其中,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它们更可以看作是本次国家工程的核心驱动者。
东数西算,正是中国企业对外界交出的一张优质答卷。
或者可以说,中国的一众科技企业正在挟自身的数字化积淀,自发主动地参与到中国新经济模型的建设中,从东部到西部,从互联网到产业,它们正在不断自证,为自己、为中国添加新的注解。冬奥会如此,东数西算更是如此。
蝴蝶扇动翅膀。一扇新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