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在华盛顿的盟友中,印度是一个例外,它对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的反应“不坚定(shaky)”。
拜登为什么点名批评印度?印度历史上一直亲美吗?未来的印美关系会怎么样?
首先,暂且在本篇文章中叫声“三弟”,为什么呢?曾有戏言,三弟在YouTube人称“油管五常”,只要视频内容是介绍亚洲的,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内容,视频下方的留言就会出现三弟的身影,总会留下一句类似于:“不可能,我印度亚洲无敌。”的话。
起初,我们也没有在意,大家在中文互联网上也经常调侃三弟,直到这次俄乌冲突,在西方几乎完全封杀了俄罗斯的发声途径时,一条“IstandwithPutin”(我支持普京)的推特热搜,被三弟硬生生地顶到了美国区域热搜第二名,在西方舆论场大杀特杀,整了一手好活,比如:
(在平时与当西方制裁俄罗斯时)
(西方叙事与真相)
(讽刺媒体拿钱造谣)
直到现在,推特舆论在俄乌冲突这件事上都不能完全占上风。可以说是破了西方的大防。
随后,印度又以低价购买了俄罗斯大量原油,对于这件事,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在3月15日的记者会上声称,虽然印度此举并不违反美国对俄制裁,但希望印度想清楚自己在历史上的站位。
所以,这次拜登不爽的公开点名就很能理解了。这件事上叫声三弟也不为过。
可能许多网友要问了,印度不是一直亲美吗?其实不是,印度的外交政策演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著名的“不结盟运动”,这个名字中的“不结盟”最早是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提出的,而尼赫鲁将一年前,我们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与29个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一起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可以说,“不结盟运动”的名字是印度想的,而其中的精神内核是我们提出的,运动的目标是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协商的。
因为印度的地缘位置也非常重要,所处的印度半岛处于北印度洋的核心位置,就像一个“锥子”直插入印度洋,其影响力不仅能够抵达印度洋周边地区,还能直接抵达东南亚。所以,在冷战时期,美苏都不断的拉拢印度,美国即使是与巴基斯较好时,仍然给印度提供了粮食和经济援助,苏联更是与印度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
在60年代,因为中苏关系恶化,同时美国对我们封锁,再加上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影响,印度正式开始“致力于”同时与美、苏两国发展外交关系,开始能够从美苏之间“两头拿好处”。
70年代以后,第三次印巴战争前夕,印度终于与前苏联签订了一份《印苏友好条约》,实质上放弃了不结盟的立场。
苏联解体前后,印度马上打着“不结盟”的旗号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加强经贸合作。
1993年,印度与欧盟签署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让印度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
1995年年初,美国就与印度签订了14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和12项商业协议,并在当年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
2000年,克林顿访问印度访问期间与之签订了4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融资协议,并重启了对印度的援助项目以及其他合作协议和军事合作。
就在同时,印度也没忘记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苏联解体后,印度与俄罗斯重新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在经济、科技、军事、航天等领域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1世纪以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来遏制国力日渐增长的中国,印度与美国关系又进一步升温。
所以,这样简略梳理下来,印度的国家画像就很明显了,是一个有着“大国梦”、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左右逢源、在历史上和中国有恩怨、在心理上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有点嫉妒国家。
为什么印度这一次对美国极其冷淡、并且唇齿相讥呢?从国家层次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时候印度作为有“大国梦”的国家,可能有了自己的想法。
未来,美印关系会怎么样呢?
这次白宫让印度想清楚自己在历史上的站位,这话说的很难听,类似于请“安心当狗”,加上拜登的点名批评,以印度的性格,美印关系会冷却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要注意,尽管这次拜登对印度点名批评,却仍然称印度为盟友,再结合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如果有一天美国从欧洲抽身,继续进行对中国的围堵,那美印关系快速升温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联合国只是个没有强制力的机构,实际上国与国的关系处在无政府状态。这种环境下对大国有一个默认的定义,就是:你可以不成事儿,但你有足够的能力坏别人事儿。按照这个定义,这次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作用,确实是个准大国。
所以,在能有交好的机会时,尽量取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尽量发展和维护我们与印度的关系,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一句话总结就“那还能咋办,搬不走的邻居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