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苏常州的杨琳最近重读了《午夜降临前抵达》,和2018年初读的感受不同,这一次她体会到了“到处走走停停的自由与浪漫”。
这是一部旅行文学作品,作者刘子超是个热爱旅游的年轻人,他花了三年深入欧洲腹地,2015年出版了这本书。
“我买了一杯用陈皮和桂花熬制的热红酒,和当地人一起在那里,小口地喝着,感觉身体渐渐暖和过来。一个戴着皮帽的吉ト赛人来了,把敞开的盒放在脚下,开始弹奏一件酷似吉他的乐器。”
如今,在常州家中的杨琳足不出户,就可以跟着作者的文字,从奥地利、捷克漫游到匈牙利、意大利,从布达佩斯、维也纳旅行至克拉科夫、布拉格。
虽然常州全域低风险,但仅有165公里之遥的上海已经在疫情中战斗了许久。杨琳翻看过去的照片,才发现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已经很久没有出去走走——上次去看演唱会,还是2018年;疫情前最后一次旅游,则是去了趟长沙。
而在另一边上海的某个小区,已经被封闭在小区中满月的居民深夜在邻居群里晒起了过往的旅游照片。
从2020年初到当下的两年多之间,人们的生活到底是被重塑了。
旅游这件事最为明显。根据文旅局数据,2019年全国旅游人次60亿,而2020年骤降到28亿,即便是在全国疫情形势整体较好的2021年全国旅游人次也只有32亿次,只有2019年的一半。
旅游淡了,旅行文学却成为了人们的阅读新宠。
在拼多多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多多阅读月”中,旅行文学《从大都到上都》《午夜降临前抵达》《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等书目颇受欢迎。
旅行文学的流行仅仅是一个缩影,两年间旅游与线下活动从稀松平常变成值得珍惜的确幸,曾经的热门行业如教育、互联网迅速冷却。
人们由活动受限产生的迷茫与焦虑需要排解,读书、读纸书、在沉浸阅读的体验中“寻我”,重塑了疫情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读旅行文学,不仅是随着文字去旅行,还是在“云旅行”中寻找自我,就像刘子超在书中写的:“在古代,旅行的最初形态和唯一目的就是朝圣。”
这也是疫情时代的基调——寻我。
而我,既是个人的“我”,也是集合的“我”。疫情带来的是不确定性,而阅读的力量,正是来自于寻索更多答案、更多确定。
郑晓辉已经在上海杨浦的家中“足不出户”两个月,他先是读完了2020年中旬买的《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的续作。
5月,他所在的互联网企业裁员,郑晓辉又拿出了《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读起来。
这两本书,都是他2020年就已经买的。《血殇》读起来需要勇气,而《艰难时代》彼时他很难共情。如今他的心境已经不同,比起小说,这类纪实作品让他在不确定的疫情生活之中,找到了一些确定性。
虽然文学小说依旧是人们阅读中的最爱,但是社科纪实类书籍的销量令人瞩目。
据《2021多多阅读报告》显示,在2021年第一二季“多多读书月”期间,社科经管类图书的拼单总量同比增长228.6%,增幅仅次于文学小说。而第三季“多多阅读月”中,社科经管类订单占比达到32%,也仅次于文学小说。
甚至在畅销榜前五名中有三本都是社科经管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贫穷的本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早在2020年,流行病相关书籍就迎来过一波高峰,其中既有经典小说,也有科普类、纪实类作品。
据开卷,2013年出版的《加缪作品:鼠疫》、2017年出版的《新知文库.逼近的瘟疫(第二版)》、2018年出版的《译文纪实.血疫:埃博拉的故事》都在2020年创下两年内的销量记录。
如今人们对于这类书籍的热情依然不减。
根据多多读书月相关负责人介绍,读书月活动期间,《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瘟疫与人》《苍白的骑士:西班牙流感如何改变了世界》等书籍销售火爆,与疫情背景下读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激增有关。
“很长一段时间里,社科经管类书籍因内容相对专业、枯燥而遭受冷遇。但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年轻人重拾过去没有时间阅读的‘大部头’,通过系统化、沉浸式的严肃阅读沉淀知识、提升自我。”拼多多新消费研究院研究员陈辰表示。
就像Kindle粉丝自制广告片,给纸书举行一场葬礼一样,曾几何时,由于数字阅读与电纸书设备的发展和“太长不看”的快餐文化,人们一度认为“纸书已死”。
当2004年贝索斯做Kindle的时候,给研发团队下的命令是:你的目标是“让所有买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但如今看来,纸书不仅没死,还更具生命力了。
中国人的阅读量近几年一直在上升。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9年我国人均阅读4.65本,2020年人均4.70本,2021年人均4.76本。
2021年,有45.6%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20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没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数字阅读总量在增加,人们的手机接触时长也还在增加,但人们同时也更爱读纸质书了。
数字阅读对纸书有着带动作用,前者很有可能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建立和阅读频率的提高,继而也为更多的纸书阅读铺平道路。
2017年,Kindle在中国顺利打开市场,其时任全球副总裁张文祥表示,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完结后,不仅原著电子书的销量上涨170多倍,纸书也卖断货。
如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纸书的平行世界,而Kindle已经在华惨败,电纸书硬件市场半死不活,真就是流水的阅读新方式,铁打的纸质书。
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生活方式与心境的变化,也让人们和纸书更加亲近。
根据世界英语编辑网站(GlobalEnglish Editing)发布的《2020年世界阅读习惯报告》,从全世界范围来看,35%的人因为新冠疫情增加了阅读量。
正如杨琳所说在旅行文学中找到的“走走停停的自由与浪漫”,这份沉浸和“散漫”,本身就和在疫情中翻开一本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更契合。
贝索斯当年所说“让所有卖纸质书的都失业”显然不包括他所创办的电商本身。
实体书店近年来一直不顺,就连书店行业的知名品牌言几又都屡屡关店,甚至传出欠薪风波。到了2021年底,言几又在北京开设的8家门店,仅有3家还在正常营业。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1573家书店关门,相当于2019年闭店数量的3倍多。今年的疫情反扑,又要让多少实体书店陷入困境?
中国人纸书阅读量逐年上升,实体书店却在溃败,可见这种溃败与书无关。如今纸书这条命,多半是电商给的。
图书进入电商之后,选择品类更多、售价更低、物流便捷,这些因素都让纸书和数字阅读相比之下的所谓“劣势”得到了弥补,消费者买纸书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选择成本都比纯线下销售的时代降低了。
而这在疫情背景下,消费者空间移动的局限性增大,对价格的敏感度上升,阅读的需求只增不减,只会让更多人流向电商平台购买纸书。
以今年4月读书月的平台活动为例,天猫在423世界读书日“全场满150减50”;而拼多多的“多多阅读月”为期一个月,一贯的直接。亿元补贴基金加官方补贴,联合联合国内上百家权威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对优质好书源头直补,覆盖的书籍有500万册。
另一方面,在技术加持下的电商平台灵活度也极高。
拼多多相关人员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在“多多阅读月”中,平台设置了库存动态监测模型,对可预见的畅销书籍提前预订库存,并根据销售情况实时调度、紧急加印,最大程度上减少售罄情况的出现。
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人生海海》在6小时内便售出了1000余册,在本季总订单数达到将近3万册。
张明扬的新书《弃长安》在大半个月内售完4500册,并登顶平台历史图书畅销榜,由天地出版社紧急加印,满足拼多多平台消费者的阅读需求。
这使得电商平台既能通过算法推荐让好书去“找人”,又能在意外“捧红”哪本书的时候,迅速反应,加大供应。
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是总能提前预测,就像疫情背景下人们对社科类书籍的热情,只有在图书销量有所反映之后才会被捕捉到。
第三季“多多读书月”中,经管类图书《小岛经济学》和心理学书籍《煤气灯效应》原本在出版社的预判之中不是典型的畅销书,却异军突起,以至于出版社多次调整库存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也正因为电商平台成为纸书售卖的关键渠道,我们得以将之当作一窥当下人们精神世界的窗户。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当我们向窗口望去的时候,发现在疫情背景下人类对知识更加渴望、探索世界的欲望有增无减,“寻我”艰难却也执着。
(举报)